贡院深处,丙字柒佰壹拾玖号狭小的号舍内,空气仿佛凝固。
萧景珩的目光死死锁在那块高悬的木牌之上——“问:盐铁之利,国之本也。然则官营之弊与私营之害,何以权衡?平准、均输之策,于今时可复行否?试详言之。”
“盐铁…平准…”
这四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头,印证了午间那不祥的耳语绝非空穴来风!一股冰冷的怒意与强烈的警惕瞬间席卷全身。考场之内,竟真有如此龌龊肮脏的勾当!
他猛地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压下翻腾的心绪。愤怒与恐慌于事无补,此刻唯有绝对的冷静与清醒,方能应对这险恶的局面。
他再次睁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沉静如寒潭的锐光。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运转,分析着眼前的情势:
泄题之事,十有**。孙耀、吴谦之流,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势力,意图借此舞弊牟利,打压异己。自己若按常理作答,纵是文章锦绣,恐怕也难逃被刻意打压甚至污蔑的下场。然若避而不谈,或敷衍了事,则更是自毁前程。
唯有… 迎难而上,出奇制胜!
须作出一篇远超寻常、立意高远、论据扎实到令人无法忽视、更无法轻易抹杀的雄文!一篇即便对方知晓题目,也绝无可能作出、甚至无法想象的策论!让所有阅卷官,包括那些可能被收买或心存偏袒之人,都不得不为之震撼,不得不慎重对待!
心念电转间,一个大胆而清晰的构思已然成形。他要借题发挥,却远超题目本身!不再局限于盐铁平准的具体利弊权衡,而是直指核心,提出一整套颠覆性的“强国之道”!融入他来自异世的宏观视野与经世理念,以此破局!
提笔,蘸墨,凝神,落笔。
开篇,他并未直接反驳或赞同官营私营,而是高屋建瓴,首先阐明“国之大利,在民富国强。民富则税基广,国强则外侮消。故理财之道,首在开源,次在节流,更在畅通。” 将盐铁之利置于更宏大的国家财富积累与分配体系中来审视。
随即,笔锋一转,直指当前盐铁官营之积弊:“官营之弊,非在营之本身,而在吏治不清,效率低下,层层盘剥,与民争利甚而害民。” 他列举数条:机构臃肿、损耗巨大、官员中饱、品质低劣、百姓被迫高价购买劣质盐铁… 言辞犀利,切中时弊,数据虽伪托为“闻于江淮商旅”、“见于某地方志”,却显得言之有物,触目惊心。
谈及私营之害,他亦不讳言:“私营之害,在于豪强垄断,操纵市价,偷漏国税,乃至以次充好,危害民生。” 同样列举实例,显得客观公允。
然其后,他提出的“权衡”之道,却石破天惊!
“故臣以为,堵不如疏,禁不如导。官营未必佳,私营未必劣,关键在于立法以监管,设局以平准,鼓励良性竞争,杜绝垄断暴利**。” 他提出具体方略:
其一,“革新盐铁茶矾等专营之法。可试行‘官督商办’或‘特许经营’,择诚信有实力之商贾,授予一定地域、时限之专营权,课以重税,严查其品质、价格,违者重罚乃至收回。官府则从繁琐经营中脱身,专注于制定规则、监督执法、征收税赋,如此既可保证国库收入,又可提升货品质量,平抑价格。”
其二,“平准之法不可废,然须革新。非为单纯平抑物价,更应建立常平仓与信息网络,丰年收储,灾年放赈,更需及时掌握各地供需、价格情报,灵活调控,既防谷贱伤农,亦防米贵伤民**。”
其三,笔锋陡然拓展,提出“盐铁之利虽重,然绝非国强民富之唯一途径。朝廷目光,更应放于鼓励工商、提升技术、开放海贸、强化武备等更广阔之道!”
此论一出,已远超题目范围,直指治国根本!
接下来,他更是抛出一连串惊世骇俗的具体主张,每一条皆辅以“听闻海外有国…”、“据闻前朝隐士曾论…”、“尝考《梦溪笔谈》等杂着,若加以推广…”等看似有据可查、实则为其融合现代知识所伪托的论据:
“鼓励工商:废除或减少各地关卡滥征之厘金,统一商事律法,保护工匠创新之物(伪托为‘仿效宋代专利法’),设官办工坊研制新式织机、水车、农具,提升产出效率。”
“提升技术:重赏能工巧匠,刊行《农政全书》、《匠作则例》等实用书籍,由州县推广新式耕作、施肥、灌溉之法(引入现代农业理念),以求地力倍增,仓廪充实。”
“开放海贸:市舶司不应仅为征税之所,更应鼓励民间海商造船出海,互通有无(暗示大航海时代),以中国之丝绸、瓷器、茶叶,换海外之白银、良种、奇器。水师亦当护航,扬威海外。” 他甚至大胆提出“于沿海择地设‘通商特区’,试行新法”的设想!
“强化武备:边军屯田之法需坚持然可改良。更需集中良匠,研制射程更远、精度更佳之火铳火炮(引入近代军事思想),革新战船,演练新阵。武备强,则外交硬,边患自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