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章:诱饵的痕迹
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慢悠悠漫过乡下老宅的青砖檐角,将黛瓦上的枯草染成深褐色。风穿过院中的老槐树,叶子簌簌作响,落在窗台上,惊起几点尘埃。苏念蹲在书房的暗格前,指尖轻轻拂过祖父留下的旧木纹路,那纹路里还嵌着经年累月的木屑,带着淡淡的樟木香气,像是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她的动作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藏在木缝里的时光。暗格是祖父生前亲手打造的,藏在书架最底层那排《资治通鉴》的背后,若不是上次整理遗物时无意间推动了书脊,她至今都不会发现这个秘密。此刻暗格的盖子半开着,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绒布上还留着真藏宝图压过的浅痕——那是她半小时前特意挪走的,只留下这道痕迹,作为诱饵的第一重铺垫。
“都按你说的,做旧处理好了。”沈亦臻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低沉的磁性,打断了苏念的思绪。她转过身,看到他站在书架旁,手里捏着一张刚仿好的藏宝图。宣纸是特意从古籍市场淘来的清末老纸,边缘被砂纸细细打磨过,泛着自然的米黄色,还故意用茶水浸了边角,留下几处深浅不一的水渍,像是被人反复翻阅、不慎沾了茶渍的旧物。
苏念伸手接过藏宝图,指尖触到宣纸时,能感受到纸张特有的粗糙质感,与她见过的老文物图纸别无二致。她低头细看,图上标注“国宝寄存处”的墨迹是用松烟墨调了水写的,墨色浓淡不均,甚至有几处“晕染”的痕迹——那是沈亦臻特意模仿祖父晚年手抖的笔迹,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连图角落那个小小的“苏”字印章,都是找篆刻师傅照着祖父的私章复刻的,印泥用的是陈年朱砂,透着沉稳的暗红色。
“暗格里的真藏宝图,我已经让安保团队送去纪念馆的保险柜了,全程走的保密路线。”苏念将假藏宝图放回暗格旁的木盒里,起身时,衣摆不小心蹭过书架,带落一本线装古籍。那本书是祖父年轻时收藏的《考工记》,封面已经有些磨损,书脊处用棉线重新装订过,一看就是被反复翻阅过的珍品。
她弯腰去捡,指腹刚触到书页,忽然顿住了。目光落在书页边缘那道浅浅的折痕上,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不过光有假藏宝图还不够,得在这儿留些‘痕迹’,让他的人信以为真。”
沈亦臻立刻会意,他走到书桌旁,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小巧的锦盒。锦盒打开,里面装着一小盒松烟墨,墨块是老字号“一得阁”的,磨出来的墨汁带着浓郁的墨香。他倒出少许墨粉,小心翼翼地撒在暗格周边的地板上,墨粉落在木质地板的缝隙里,形成几缕淡淡的墨痕,像是有人刚才在这里翻动东西时,不小心撒落的。
接着,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透明的指纹模——那是他早上特意从警局技术科借来的,指纹样本是根据之前抓获的沈明哲手下的指纹模拟制作的。他对着台灯,仔细将指纹模按在暗格的木盒内壁上,只留下半枚模糊的指纹,既不会清晰到让人起疑,又能让人一眼看出“有人碰过”的痕迹。
“还得有点更‘生活化’的破绽。”苏念看着他的动作,忽然开口。她走到书桌前,打开抽屉,从里面拿出祖父的那本手账。手账的纸页已经泛黄,边缘有些卷曲,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祖父的字迹,记录着各种文物的修复心得和国宝线索。她翻到后面几页无关紧要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普通瓷器修复的笔记,没有任何国宝相关的信息——然后用美工刀轻轻撕下几页。
她将撕下的纸页揉皱,又用指尖蘸了点修复玉佩时剩下的和田白玉粉,轻轻撒在纸页边缘。玉粉是白色的,沾在泛黄的纸页上,格外显眼,像是刚才有人匆忙翻动手账时,不小心蹭到了桌上的玉粉。她把这几页纸塞进暗格的角落,故意露出一小角,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却又看不到纸上的内容,勾起人的好奇心。
“这样一来,就算他们怀疑,看到这些痕迹,也会觉得是我们‘匆忙藏东西’时留下的。”苏念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抬头看向沈亦臻,眼里带着几分笃定。沈亦臻点点头,目光扫过暗格,又落在书房的门窗上——窗户的插销是坏的,只能虚掩着,门轴也有些松动,推开门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这些“不完美”,反而让整个场景更显真实,像是一座久未有人打理、容易潜入的老宅。
就在这时,苏念忽然想起了什么,脸上的神情瞬间沉了下来。她走到窗边,望着院外那条通往陈老家的小路,语气带着几分担忧:“陈老那边,得派人盯着。”
陈老年近八旬,身子骨还算硬朗,但住的院子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连个像样的防盗门都没有,更别说监控了。上次见面时,老人还笑着说“晚上睡觉都不锁门”,现在想来,这反而成了最大的隐患。沈明哲那个人,心思缜密却又心狠手辣,如今手下接连被抓,肯定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若是被逼到绝境,说不定会对知晓部分国宝线索的陈老下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