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
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但对于林川和他的研究所来说,这十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和时间赛跑。
整个研究所,彻底进入疯狂状态。
新建的“尖刀车间”里,灯火通明,昼夜不息。
陈更旅长不知道从哪里搜刮来十几台车床、铣床,虽然型号老旧,但经过林川的巧手修复和魔改,都焕发了第二春。
两百名从各团精挑细选出来的年轻战士,成了第一批学徒。
他们两人一组,三班倒,守在机床前,眼睛熬得通红,却没人叫苦叫累。
林川,就是他们的总教官。
他几乎不睡觉,像个陀螺一样,在各个车间来回穿梭。
时而在枪管加工组,指导工人如何操作那台神秘的“拉刀”,将一根根光秃秃的钢管,赋予致命的螺旋灵魂。
时而在枪机零件组,手把手地教战士们如何使用铣床,加工出形状复杂但精度要求极高的机头、撞针。
时而又跑到总装车间,亲自检验每一个零件的公差,确保它们能够完美互换。
李云龙这个“后勤保障大队长”,也彻底豁出去。
他把团部警卫排都派过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把研究所围得跟铁桶一样。
谁敢在附近发出点大动静,影响车间生产,他能拎着驳壳枪骂上半天。
吃的喝的,更是优先供应。
白面馒头,猪肉炖粉条,管够!
用他的话说:“让工人们吃饱,才有力气给老子造枪!”
周平顾问和他的学生们,也全身心投入战斗。
他们负责最关键的材料和热处理环节。
为了研制出适合制造拉刀的特种工具钢,周平带着王涛等人,在电弧炉边守了三天三夜,做了几十次实验,最终成功炼出一炉硬度堪比钻石的钨铬钒合金钢。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
一股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劲!
一股要在鬼子打来之前,把保命的家伙造出来的劲!
时间,就在这紧张到极致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
第九天,黄昏。
当最后一颗螺丝被拧紧,当最后一支枪托被擦拭得油光发亮。
林川靠在工作台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的嗓子已经沙哑,眼眶深陷,但那双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光芒。
在他面前,二十支崭新的步枪,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长条桌上。
它们,就是“八一式”马步枪!
枪身比三八大盖短,比中正式略长,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充满了力量感。
枪托是精心挑选的核桃木,经过了桐油浸泡,呈现出深沉的红褐色,握在手里,温润而踏实。
通体金属部件,都经过了发蓝处理,在灯光下,反射着幽幽的冷光。
它们不像任何一种八路军战士们见过的步枪。
它们既有毛瑟枪的稳重,又有莫辛纳甘的简洁,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属于自己的精悍气质。
“成功了……”
周平抚摸着一支“八一式”,手在微微发抖,这位严谨的学者,此刻激动得像个孩子。
“我们……真的做到了……”
王涛和其他学徒们,也是一个个眼圈发红。
这十天,他们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
从一堆废铜烂铁,到一堆图纸,再到眼前这二十支杀气腾腾的神兵利器!
“报告!”
李云龙的大嗓门在门外响起,他带着新一团神枪手连的连长和指导员,还有二十名全团最顶尖的射手,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当他们看到桌上那排步枪时,所有人的脚步,都像是被钉在了地上。
“我的乖乖……”
一个老兵倒吸一口凉气,眼珠子都快贴到枪上去了。
“这……这就是林所长给咱们造的新枪?”
“真带劲儿!比那狗日的三八大盖,看着就厉害!”
李云龙也是两眼放光,他一个箭步冲上去,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支。
入手,微沉。
分量恰到好处。
他熟练地拉了一下枪栓。
“咔哒!”
一声清脆悦耳的机括声。
枪栓的运动,顺滑无比,毫不拖泥带水。
比他用过的任何一支中正式、汉阳造,手感都要好!
“好枪!绝对的好枪!”
李云龙爱不释手,抱着枪,跟抱着自己亲儿子一样。
“林川!快!子弹呢?老子要试试!”他迫不及待地吼道。
“别急,团长。”林川笑了笑,拍了拍手。
两个工人抬着一个木箱走了进来,箱盖打开,里面是一排排码放整齐的铜黄色子弹。
这些子弹的弹头,是尖的,和普通7.92毫米的圆头弹完全不同。
“这也是我们自己造的?”李云龙拿起一颗,翻来覆去地看。
“对。”林川解释道,“这是我专门为‘八一式’设计的7.92毫米尖头弹。它的弹道更平直,存速能力更好,侵彻力也更强。”
“最关键的是,我们对每一发子弹的装药量,都进行了精确控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