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培训已近尾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临近终点的疲惫与亢奋交织的复杂情绪。学员们眼窝深陷,但眼神却磨砺得愈发锐利,像淬过火的刀锋。彼此间的交流往往一个眼神、几个简短的词汇便能心领神会,高效的协作模式已在高压下初步形成。
王卫国专家今日的神情格外冷峻。他没有寒暄,直接开启了投影。
屏幕亮起,呈现的不是单一案件,而是一张本市地图,上面标记着六个鲜红的点,分散在不同行政区。每个点旁边都标注着一个名字和日期。
“案例十二。”王卫国的声音低沉,“这不是模拟。这是过去十八个月内,发生在本市的六起的人口失踪案。受害者均为独居的年轻男性,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失踪时间均在夜晚至凌晨时段。初步调查未发现明显关联,均作为独立个案处理。目前本案还在侦办中。”
地图上的红点刺目地闪烁着:
张涛(24岁,程序员) - 城东 - 18个月前
李伟(26岁,自由职业者) - 城南 - 15个月前
王珂(25岁,健身房教练) - 城西 - 12个月前
赵强(27岁,网店店主) - 城北 - 9个月前
孙磊(23岁,酒吧服务生) - 市中心 - 6个月前
钱超(26岁,美术设计师) - 开发区 - 3个月前
任务:重新审视六起案件卷宗(已分发),判断是否存在连环作案可能性;如存在,侧写作案者特征、动机、选择目标模式及可能的藏匿/处理受害者方式;提出并案侦查建议及下一步突破口。时间:三小时。允许充分讨论。
连环杀手?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冻结!这是所有侧写师面对的最严峻、最复杂的挑战之一。
海量的卷宗被迅速分发下来。每一份都代表着一条消失的生命和一个绝望的家庭。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开始高速运转。
何锋带领一组人重点分析时间线和地理分布,试图找出作案间隔规律和核心活动区域。林薇带领另一组人梳理所有受害者的背景、生活习惯、社交网络,寻找交叉点或共同特征。
陈默没有立刻加入任何一组。他快速翻阅着六份卷宗,目光扫过失踪者的照片、最后出现的地点、亲友的询问笔录、有限的现场勘查记录(多数失踪地点并非第一现场,勘查价值有限)。
他的速度极快,几乎是一目十行,但关键细节却被他精准捕捉:
张涛,最后信号消失在城东某网吧附近小巷。
李伟,公寓门锁无异常,个人电脑浏览记录停留在某个小众游戏论坛。
王珂,下班后离开健身房,监控显示其走向附近公交站后失去踪迹。
赵强,最后一次出门取快递未归,快递包裹丢在门口。
孙磊,酒吧工作结束后与同事分开,手机最后定位在酒吧后街。
钱超,工作室监控显示其凌晨独自离开,再无记录。
看似毫无规律。地点分散,职业各异,失踪方式也不同。
陈默闭上眼,手指按在眉心。他将六起案件的信息在脑中同时铺开,像展开一张巨大的星图,寻找着那些微弱却可能存在的引力线。
独居年轻男性…夜晚至凌晨…失踪地点均非绝对封闭场所(小巷、公交站、门口、街道)…社会关系简单…
忽然,他睁开眼,重新拿起赵强(网店店主)的卷宗,看向那份询问笔录中其女友随口提到的一句:“…他那段时间好像总抱怨说有个买家特别难缠,老是纠缠不清,还威胁要给他差评…”
他又迅速翻到孙磊(酒吧服务生)的卷宗,其同事笔录中提到:“…小孙前几天好像说过遇到个怪客人,总坐角落盯着他,还试图跟他搭讪,让他有点毛…”
李伟的电脑浏览记录…那个小众游戏论坛?
陈默立刻举手:“王老师,我需要技术支援:第一,核实赵强网店记录中,案发前三个月内所有给予差评或有过激烈争执的买家ID信息,并进行交叉比对。第二,调查孙磊工作的酒吧案发前监控,寻找形迹可疑的重复出现的顾客。第三,深度挖掘李伟电脑中那个小众游戏论坛的登录记录、发帖及私信记录,寻找异常互动。”
命令被迅速下达。
何锋那边也有了进展:“时间间隔看似无规律,但如果我们以城东为起点,作案地点似乎存在一种…顺时针移动的趋势?虽然跨度很大。”
林薇组汇报:“所有受害者均无复杂社会关系,独居,说明作案者能轻易确认其独居状态。失踪前均无激烈反抗或闯入痕迹,暗示受害者可能是在相对放松或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控制,作案者可能具备某种令受害者降低警惕的手段或身份。”
新的数据和线索开始汇入。
技术部门反馈:赵强网店的那个“难缠买家”ID,与李伟游戏论坛中一个曾与李伟发生过激烈骂战的ID邮箱注册信息存在关联!该ID在孙磊工作的酒吧附近IP地址也有过登录记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