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第七会议室,第四日。空气紧绷如弓弦。
投影亮起,没有图像,只有一行触目惊心的文字先行浮现:
“恶性连环抢劫伤害案,三名受害者重伤,作案者持械,极度危险。”
气氛骤然冻结。之前的案例虽复杂,但性质远不如此刻严峻。所有学员脊背下意识挺直,空气中弥漫开无形的硝烟味。
老者顾问面色沉肃,目光如刀锋刮过全场:“案例四。时间,九十分钟。这不是模拟,是基于昨日凌晨真实发生案件的紧急推演。你们的分析,将作为重要参考递交给一线指挥部。”
压力瞬间具象化,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肩头。
屏幕切换,信息流汹涌而来。
物证照片: 三处不同现场发现的模糊鞋印(不同花纹,但尺寸近似);一根遗落在第二现场附近的廉价尼龙绳,末端有磨损;第三现场附近垃圾桶里找到的一个被捏扁的烟盒(非常见品牌)。
监控片段: 一段距离极远的道路监控,捕捉到一辆无牌旧摩托车驶过,骑车人戴头盔,后座似有一人,但画面极度模糊,无法分辨任何细节。时间与第三起案发时间接近。
地图标注: 三个案发地点,分别位于城东、城南、城西三个不同行政区的偏僻地带,彼此直线距离超过十五公里。案发时间集中在凌晨1点到3点。
受害者笔录摘要(匿名处理):
受害者A(男,45岁): “…从背后袭击…力气很大…声音低沉…骂了一句‘看什么看’…”
受害者B(女,38岁): “…两个人!一个按住我,一个抢包…拿刀划了我的手…有烟味…”
受害者C(男,52岁): “…摩托车声音…被拖到路边…感觉不止两个人…其中一个好像说了句‘快点,那边催了’…”
补充信息: 三名受害者被劫财物均为随身现金和手机,无特定品牌偏好。作案手法均表现为暴力制服后劫财,但伤害程度逐次加剧。
任务: 判断是否同一团伙;侧写作案团伙人数、成员特征、行为模式、可能的藏匿区域及下一步行动预测;评估最高风险等级。
倒计时开始。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沉重的呼吸和笔尖刮过纸面的沙沙声。每个人都清楚,这次的侧写结果,可能直接影响真实世界的抓捕行动,甚至关乎更多潜在受害者的安全。
何锋第一时间将三个案发地点输入地图软件,绘制出可能的行动路线和圆心区域,试图定位团伙的核心活动范围。林薇则反复观看那几乎无用的监控片段,并仔细比对三个鞋印的细微差异。
陈默的目光最先落在受害者笔录上。“两个人”、“不止两个人”、“声音低沉”、“烟味”、“那边催了”——这些碎片化的描述在他脑中快速组合。他特别注意到了伤害程度加剧和最后那句“那边催了”。
他看向物证:不同花纹的鞋印、廉价尼龙绳、非常见品牌烟盒。
最后,他研究地图上三个分散的案发点,手指在城北一片待拆迁的工业区略微停顿。
九十分钟,时间流逝。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陈默率先提交报告。不久后,何锋也几乎同时提交。林薇额头渗汗,在最后一刻才停笔。
下午的点评课,老者没有立刻点评,而是让工作人员将两份报告同时投影在屏幕上。
左侧,B07(陈默)。右侧,A03(何锋)。
全场哗然。这是首次出现双报告对比点评!
两人结论核心一致:同一流动团伙作案,人数至少三人,藏匿区域指向城北待拆迁工业区,风险等级高。
但侧写细节和推理路径截然不同。
何锋的报告详尽缜密,逻辑清晰:
通过地图圆心法划出核心区域,结合摩托车活动半径,精准锁定城北工业区。
通过鞋印尺寸近似推断团伙成员体型相近,可能为同乡或熟人。
通过尼龙绳和烟盒推断其经济状况较差,可能有底层务工背景。
通过伤害加剧推断其心态趋于暴躁,下次作案可能升级暴力。
建议重点巡查工业区废弃厂房,并排查近期外来务工人员中有类似体型、有抢劫前科者。
逻辑严密,推断合理,侦查建议具体,几乎是一份标准的优秀范本。
老者的目光看向陈默的报告。
陈默的报告更为精简,却更为尖锐:
团伙人数3-4人。核心依据:受害者C感觉“不止两人”及“那边催了”暗示可能存在一个未直接参与动手的指挥或接应者。
成员并非完全同质。核心依据:不同鞋印花纹显示其个人习惯差异,但尺寸近似可能暗示来自同一地域或采购来源(如同一工地发放的劳保鞋?),廉价尼龙绳为通用工具,但非常见品牌烟盒可能指向其中一人的特定嗜好。
藏匿点确为城北工业区。核心依据:三处案发地点分散但均环绕工业区,符合流动作案且易于藏匿特征;工业区环境嘈杂,便于掩盖摩托车声和人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