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玻璃窗上那短暂交汇的星辰与波浪,如同一个只有他们知晓的暗号,将某种无形的纽带系得更紧。新的一天来临,这份悄然滋长的联结,继续在平凡的日常中,展现出它细腻而坚韧的脉络。
晨间的序曲
清晨的海岸,常常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空气里带着海藻的清新和湿润的凉意。皮家小院和宁家小院几乎同时打开了院门。
宁以卿牵着汐瑶,李盛迹提着公文包,星澜安静地跟在父母身边。隔壁,皮小丹和袁宝也带着三姐妹走了出来,海宝则精神抖擞地背上书包,和爸爸皮一夏、妈妈宁悠悠汇合。两支队伍自然而然地融合,组成了一支热闹的上学“大军”。
在这支队伍里,星澜和袁聆的位置总是很固定——不在最前面追逐打闹的海宝那一拨,也不在最后面慢慢说笑的汐瑶和苏小满身边。他们通常走在队伍的中段,隔着不远不近的一两步距离。
以前,这段距离是纯粹的并行,彼此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现在,这段距离仿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再是无意义的空隙,而成了一条流动着无形信息的通道。
星澜的目光会偶尔扫过路旁沾着露珠的蜘蛛网,那上面凝结的细小水珠,在晨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他不会指给谁看,也不会发出惊叹。但走在他侧后方的袁聆,却能敏锐地捕捉到他目光停留的瞬间,以及他周身气息那微不可察的、带着欣赏意味的波动。于是,她的视线也会随之落在那片蜘蛛网上,仿佛通过他的“眼睛”,再次欣赏了一遍那易碎的美。
同样,当袁聆因为听到一只躲在树叶后、鸣叫声格外清越的鸟儿而微微放缓脚步时,走在前面的星澜,即使没有回头,脚步也会几不可察地放慢半拍,仿佛在等待,又仿佛只是配合着她聆听的节奏。
他们没有交谈,没有肢体接触,甚至连眼神交流都很少。但这段晨间的路途,却因为他们之间这种无声的、对彼此关注点的同步感知与回应,变得如同一首配合默契的无声二重奏。雾气缭绕在他们周围,仿佛也为这细腻的交流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课间的“安全半径”
在学校里,那种无形的“静默场”似乎有了更具体的影响范围。课间休息时,只要星澜和袁聆处于同一个空间——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走廊,亦或是在操场某个相对安静的角落——他们周围就会自动形成一个奇特的“安全半径”。
这个半径内,喧闹声会自然地降低分贝。追逐打闹的孩子会下意识地绕开他们所在的位置,仿佛那里有一道看不见的、提醒人保持安静的界限。连最喜欢缠着星澜问东问西的陈萌,最近也发现,当她靠近正在安静看书的星澜,而袁聆又在不远处时,她原本想好的那些活泼的话题,会莫名地卡在喉咙里,最终只化作一句简单的招呼便离开。
并非星澜或袁聆做了什么,而是他们共同存在时所散发出的那种沉静、和谐且排他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让周围的人不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们的频率。
在这个“安全半径”内,他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却又仿佛共享着一个无形的保护罩。星澜可以更沉浸地阅读那些远超同龄人理解能力的书籍,袁聆则可以更自在地“聆听”着窗外风声、远处操场上的拍球声,以及身边星澜那稳定如同心跳般的思维频率,而不被过多打扰。
手工课的桥梁
这周的手工课,内容是学习用纸黏土制作小模型。孩子们兴奋地领到材料,开始揉捏塑造。海宝雄心勃勃地要捏一个“超级英雄”,结果捏出来的形象有些四不像,引得周围同学哈哈大笑。汐瑶则灵巧地捏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海豚,赢得了老师的表扬。
星澜看着手里白色的纸黏土,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急于塑造具体的形象。他沉思片刻,然后开始用手指耐心地揉捏、塑形。他做的速度不快,却极其精准,仿佛在脑海中已经有了完整的蓝图。
他先做出了一个底座,是层层叠叠、如同波浪般的形态,但波浪的线条异常规整,带着一种数学般的美感。然后,他在波浪底座的正中央,开始小心翼翼地塑立起一个细长的、顶端带着柔和螺旋的柱子,柱身并不光滑,隐约刻着一些极其细微的、如同电路图般的纹路。
没有人看得懂他在做什么。有同学好奇地问:“李星澜,你做的是灯塔吗?”
星澜只是摇了摇头,没有解释。
而坐在他斜对面的袁聆,面前也放着一团纸黏土。她并没有看星澜,只是偶尔抬起眼帘,目光掠过他手中那逐渐成型的、奇特的作品。她的手指也开始动了起来。她没有做底座,而是直接用黏土塑出了一片深凹的、如同碗状的结构,内壁被她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划出无数细密而紊乱的刻痕,看上去既像是深邃的漩涡,又像是被无限放大的、某种物质的微观结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