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的边缘,永夜尚未完全降临,但白昼已短暂得如同黄昏的回光返照。惨白的太阳低低地悬在冰原尽头,有气无力地散发着冰冷的光,无法带来丝毫暖意。一望无际的冰盖延伸至天际,布满嶙峋的 pressure ridge(压力脊)和深不见底的冰裂隙,狂风卷起地表的雪粒,如同白色的沙暴,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呼啸。
在这片极寒的死寂世界里,一支小小的车队正在艰难跋涉。三辆经过特殊改装、履带宽大、如同钢铁甲虫般的极地全地形车,拖着雪橇舱,顶着狂风,在冰原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印,又迅速被新雪覆盖。
领头车辆的驾驶舱内,秦毅穿着厚重的白色极地防寒服,连帽遮住了他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透过结霜的防风镜,死死盯着前方被风雪模糊的视野。防寒服也掩盖不住他挺拔如松的身姿,他操控着方向盘的手稳如磐石,仿佛感受不到车外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和能掀翻车辆的狂风。
他的耳机里传来队员的汇报,声音因低温和不稳定的信号而有些失真:“头儿,右翼三公里外发现异常热源信号,移动缓慢,疑似……大型北极熊?或者是伪装?”
“保持距离,继续监视。非必要不接触。”秦毅的声音透过面罩传出,冷静简洁。在这片白色荒漠,任何活物都可能是威胁,也可能是敌人的伪装。
他们此行任务艰巨而隐秘:根据斯特拉霍夫的供词和红姐提供的模糊坐标,寻找“联合体”疑似在北冰洋建立的勘探前哨站,并尽可能收集情报,拖延其进度。
车队又行驶了漫长而煎熬的几个小时,天色愈发昏暗,几乎与夜晚无异。终于,负责电子监测的队员发出了警告:“头儿!接收到高强度加密无线电信号,源头发射点就在正前方十五公里左右的山脊背后!信号特征与‘奥丁之眼’常用频段高度吻合!”
“停车。全体静默。放出微型侦察无人机。”秦毅立刻下令。
三辆全地形车熄火,如同三块白色的岩石, silent 地潜伏在风雪中。一辆车顶悄无声息地打开一个口子,一架只有海鸥大小的黑色无人机悄然升空,瞬间被风雪吞噬。
秦毅和队员们紧张地盯着控制屏。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剧烈晃动,风雪弥漫。它小心翼翼地越过高耸的冰脊——
画面陡然清晰!
只见冰脊背后,一处相对背风的冰谷中,赫然建立着一个小型的临时基地!几座白色的半圆拱形建筑(类似科考用的冰穹)紧密相连,旁边停着几辆雪地摩托和一台小型的冰雪挖掘机。基地边缘竖着几个伪装成冰柱的通信天线,其中一个还在微微转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基地中央那口已经开挖的、直径约五米的冰井!井口架着钻探设备,旁边堆放着一些箱子和燃料桶,几个穿着白色极地服、戴着风镜的身影正在井口忙碌着。
“确认目标。规模不大,像是先遣队或侦察站。”秦毅低声道,“放大井口区域。”
画面拉近。可以看到井口似乎已经钻透了冰层,露出了下方深蓝色的海水。那些工作人员正在尝试将某种圆柱形的探测设备用吊臂放入水中。
“他们在打孔取样……”一个队员喃喃道,“看来他们确实找到了一点东西。”
“头儿,看那边!”另一个队员指着画面角落。只见基地一侧的冰壁上,竟然开凿出了一个简易的机库,里面隐约露出一架小型螺旋桨飞机的轮廓!
“还有空中力量……有点麻烦。”秦毅眉头紧锁。这意味着对方补给和撤离的速度比预想的快。
“能量读数呢?”秦毅问。
监测员看着仪器屏幕,摇头:“基地内部有屏蔽,读不到。但井口附近有微弱的异常能量反应,很像是……老板提到过的那种波动,但弱得多。”
看来找对地方了!这个前哨站,确实建立在另一个可能的“节点”之上!
“头儿,怎么办?强攻吗?他们人不多。”一个队员跃跃欲试。
秦毅冷静地观察着基地的布局和人员活动规律,摇了摇头:“不行。强攻风险太大,一旦交火,很容易暴露我们,引来他们的大部队。我们的任务是侦察和拖延,不是歼灭。”
他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光:“给他们制造点‘自然’的麻烦。”
“无人机携带了小型声波脉冲弹和低温凝固剂。”一个队员报告。
“很好。”秦毅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瞄准他们的发电机舱和外露的燃料输送管。声波弹干扰设备,凝固剂给他们添点堵。动作要快,要隐蔽,打完就走。”
“明白!”
无人机如同幽灵般悄然降低高度,借助风雪的掩护,逼近基地。它悬停在发电机舱上方和几处关键的燃料管节点附近,机身下探出微型发射管。
咻!咻!咻!
几声极其轻微的、几乎被风雪声完全掩盖的发射声响起。几颗只有手指大小的特种弹头精准地附着在目标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