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审会定在南州市卫健委三楼的会议室,距离林野提交申请不过五日。这五天里,他没有丝毫松懈,一边反复梳理自己的诊疗体系,将中医辨证、太极导引、西医精准诊断的逻辑链条打磨得愈发清晰,一边钻研顾振邦留下的政策解读笔记,预判评审专家可能提出的疑问,做好万全准备。
评审当天一早,林野换上整洁的白衬衫,将厚厚的案例册、陈峰的推荐函、患者的康复证明整齐收纳在公文包里,提前半小时抵达了卫健委。刚到楼下,就遇到了等候多时的陈峰主任。
“林野,别紧张。”陈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鼓励,“今天的评审专家有市卫健委的老领导、医学院的教授,还有我们医院的几位资深医师,都是懂行的人。你只要把自己的诊疗思路和实际效果说清楚,他们一定会认可你的。”
林野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绪。他并非紧张自己的医术,而是担心评审专家会因他“未毕业”“无资质”的身份先入为主,忽略他的实际诊疗能力。
两人并肩走进会议室时,七位评审专家已悉数到场。主位上坐着的是卫健委前副主任、顾振邦的老同事刘建国,两侧分别是医学院的张教授、市一院感染科的李教授,以及三位来自基层医疗和中医领域的专家。
林野刚坐下,就感受到几道审视的目光落在身上。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医专家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质疑:“林野同志,我看了你的资料,你还没从医学院毕业,也没有任何执业资质,却声称融合了中医、太极、西医三种体系,治愈了数十位患者。恕我直言,医学是严谨的科学,不是简单的拼凑,你如何证明你的诊疗方法是科学有效的,而不是巧合?”
这个问题尖锐却在情理之中。林野没有急于辩解,而是打开案例册,翻到王大爷的康复记录:“这位是王大爷,突发缺血性中风导致左侧肢体偏瘫,送医时左侧肢体完全无法活动,肌力仅1级。按照常规康复流程,这类患者恢复到拄杖行走至少需要3-6个月,但我用针灸疏通经络,配合太极康复拳引导气血,同时参考西医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方案,仅用7天就让他实现了拄杖行走,30天后肌力恢复至4级,能自主活动。”
他一边说,一边播放王大爷治疗前后的视频对比:视频中,王大爷从卧床不起到拄杖行走,再到能自主练习太极,变化一目了然。“这不是巧合,”林野语气坚定,“中医讲‘经络通,气血行’,太极重‘阴阳平衡,刚柔并济’,西医求‘精准诊断,对症施治’,三者结合的核心是‘辨证为先,对症施策’——先靠西医明确病因和病理机制,再用中医和太极调理机体平衡,加速康复。”
另一位专家翻看着案例册,指着其中一位关节炎患者的记录问道:“你提到用特制针灸配合太极关节引导治疗,‘灵韵’这种说法过于玄虚,在医学上缺乏依据,你如何解释它的作用原理?”
“‘灵韵’并非玄虚之物,”林野早有准备,拿出通灵玉针和灵韵传导仪,“这是我研发的灵韵传导仪,能检测并引导人体自身的生物能量场——这与中医所说的‘气’、西医所研究的‘生物电’本质相通。这种特制针灸的核心,是通过针具精准刺激穴位,引导生物能量场流向病变部位,缓解炎症、改善循环,其效果可以通过肌电图、血流动力学检测等西医手段验证。”
他接着补充:“我曾深入研究过生物能量场的作用机制,其本质是通过能量引导调节细胞代谢和免疫功能,这与现代康复医学中的‘生物反馈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载体和引导方式不同。”
刘建国主任一直沉默倾听,此时终于开口:“林野同志,顾振邦老主任生前常说,医疗人才的核心是‘能治病、敢担当’。你提到的‘特殊专长人才破格认定’,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独特诊疗技术,且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我们了解到,你不仅在乡下救治患者,还愿意将这套康复体系无偿推广给市一院,这一点难能可贵。但我想知道,你拿到执业资格证后,有什么规划?如何保证诊疗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林野站起身,语气诚恳:“刘主任,拿到资格证后,我会先加入市一院的康复科团队,在陈峰主任的指导下开展临床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规范,每一例诊疗都做好记录,接受医院和卫健委的监督。同时,我会联合陈峰主任团队,将我的康复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编写成教材,培训更多基层医师,让这套方法能惠及更多基层患者。”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深知,行医资格证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我会始终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绝不滥用医术谋取私利,每一次诊疗都以患者为中心,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份资格。”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专家们相互交换着眼神,低声讨论起来。林野站在原地,从容不迫地等待着评审结果。他相信,自己的案例和规划足以打动各位专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