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赵昉忍不住向陈阳抱怨:“如今宫里的情况实在棘手——铁木真送来的女儿封了淑妃,蒙古各王爷、南边少数民族,连高丽王朝都送了女子入宫,有位列四大妃子的,也有普通嫔妃,整座皇宫倒像‘万国齐聚’,各有各的习俗。”他揉了揉眉心,语气无奈,“她们大多不懂中原礼仪,草原出身的心思活络,南方少数民族的难适宫廷规矩,这几年相处下来,光是协调她们之间的事,就够我头疼的。”
陈阳听后,笑着道:“官家,我倒有个办法能解此困局。”
赵昉眼前一亮,连忙追问:“爱卿请说!”
“其实关键是给她们找些事做,总不能让她们整日困在后宫。”陈阳解释道,“我们可以新设一个衙门,就叫‘妇幼护养司’,让这些嫔妃们牵头打理——专门管男女平等相关的事,比如禁裹脚、查童养媳、止家暴,都是关乎百姓生计的实在事。另外,还能让她们去办学,针对无家可归的女童开慈幼学堂,她们既可以当先生教书,也能帮着照料孩子。”
说着,陈阳从怀里掏出一卷器械图纸:“这是‘珍妮纺织车’,有了它,纺织效率比原来能高几十倍。我从西域带回不少棉花种子,如今大宋棉花种植还不普及,若以后推广开来,就能织棉衣、做棉被。咱们可以开办几处纺织厂,招女工生产,让嫔妃们轮流去督导——她们有了正经活干,既能发挥用处,也不会再困于后宫的勾心斗角,更不会觉得孤独郁闷。”
赵昉听完,眼睛瞬间亮了,拍着案几道:“爱卿此计甚妥!既解了后宫的难题,又能为百姓做实事,简直一举两得!”
陈阳又接着说道:“其实宫里的公主们,也不必一直圈在皇宫里,更不用怕她们失了皇家体统。完全可以派她们去往大宋各地——一来不用担心她们掌权造反,二来能当官家的‘耳目’,监督地方官员施政,去看看各地的慈幼院办得如何,也瞧瞧大宋的大好河山。”
他顿了顿,继续补充:“这样做有三好处:一是公主们能长见识,不再局限于深宫;二是能帮官家分担监察的担子;三是若她们遇到真心喜欢的人,哪怕是平民,也不妨许了婚事。这不仅是成全一段姻缘,更能拉近皇家与百姓的距离——皇家既有威严,又添几分温情,百姓才会更拥戴。”
赵昉听后,沉吟片刻,指了指皇宫深处,语气带着几分无奈:“此事我还得慎重考虑,毕竟两宫太后还在,得顾及她们的想法。”陈阳立刻明白了——太后们大概率守着“公主需谨守深宫”的旧例,这事急不得。
两人又接着聊了些西域治理、北安道移民后续的国事,待话题告一段落,陈阳才向赵昉告辞,转身回了自己的国公府。
陈阳刚踏入国公府大门,管家就快步迎了上来,躬身禀报:“公爷,蒙古王爷的夫人们、南边少数民族几位伯爷的夫人们,此刻都在府里陪着夫人说话呢。”
陈阳一听便懂——这些夫人们是借着探望自家夫人张桂芬的由头,互相走动联络,毕竟她们的夫君在京中虽有爵位,却难免因出身异族而觉得拘束,女眷间的往来倒成了彼此慰藉的方式。他沉吟片刻,对管家道:“你现在去给各位王爷、伯爷、侯爷下帖,就说我明日在府中设宴,请他们都来聚一聚。他们在京中想必也闷得慌,正好趁此机会聊聊,安安心。”
管家脸上立刻堆起笑:“小的领命!公爷放心,这帖子定能准时送到各位大人手上,绝不出错。”说罢便匆匆去安排了。
这时,府里的下人已高声通报“公爷回府”,陈阳刚走进内院,就见夫人张桂芬和小妾小蝶并肩迎了上来,身后还跟着几位衣着各异的夫人——有穿蒙古袍的,有饰着南方银饰的,正是管家口中的客人们。
陈阳先与张桂芬、小蝶简单寒暄两句,随即转向各位夫人,温和地颔首问好:“各位夫人今日前来,倒是让寒舍蓬荜生辉了。往后无事,常来府里坐坐,和我家夫人多聊聊,也能解解闷。”
几位夫人连忙起身还礼,语气里满是客气:“多谢公爷体恤,我们也是想着和张夫人多说说话,往后定常来叨扰。”陈阳笑着应下,又让张桂芬好好招待,才带着小蝶往内室去了——奔波数月,他也想先和家人好好说说贴心话。
陈阳走进客厅时,各位夫人正陪着张桂芬说话,见他进来,纷纷起身见礼。他摆了摆手示意众人落座,随即笑着说道:“今日我刚在宫里跟官家提议,要新设一个‘妇幼护养司’,专门管男女不平等的事——像禁裹脚、查童养媳、止家暴,都是关乎百姓生计的实在活。往后各位夫人要是想出来做事,都能去这衙门里任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除此之外,各地慈幼院要开办学堂,专门收无家可归的女童,各位要是愿意,也能去当先生,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朝廷还会推广纺织厂,用的是新改良的纺织技艺,要是有人擅长经商,也能自己建工坊,想学手艺的去衙门报名就行,技艺都会公开传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