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袁世凯正式颁布任命令,授陈阳为黑龙江、滨海两省护军使,兼两省巡按使事宜,既握有两省军政指挥权,可统辖军队、镇守边疆,又兼管民政、财政等地方事务,是北洋政府时期对边疆实权派的典型任命。
这一时机的选择极具考量:3月袁世凯刚通过南京留守府等职位稳住南方革命势力,4月完成对中央政权的初步掌控,5月便着手安抚边疆实力派。此时陈阳已通电效忠、整顿好两省秩序,袁世凯通过这一任命,既认可了陈阳的实际地位,又将其纳入北洋体系,实现“以官辖权”的制衡,同时借陈阳的军事力量防备沙俄与日军异动,一举多得。
收到袁世凯任命后不久,陈阳便带着东北特产与重金厚礼,亲自赶赴京城拜见。面见袁世凯时,他态度恭敬,反复强调“黑龙江、滨海两省始终以中央为尊,绝无半分割据之心”,又表态“今后愿唯大总统马首是瞻,为维护国家统一、镇守边疆鞠躬尽瘁”,句句切中袁世凯“拉拢实力派、稳固统治”的心思。
袁世凯本就对陈阳“率先效忠”的举动十分满意,又见他行事懂分寸、会表态,当即对其大加表扬,不仅赏赐了不少金银绸缎,还拉着他的手说“东北边疆有你在,我放心”,明里暗里透出“后续会予更多支持”的信号。
陈阳在京城逗留了五日,除了拜访袁世凯,还按徐世昌的提点,去北洋系几位核心将领与政府要员的府邸走动,送上合宜的礼物,既不显得刻意攀附,又维系了人脉。最后一日,他专程去徐世昌府邸拜访,两人关起门来密谈许久——徐世昌叮嘱他“回东北后需稳扎稳打,既要扩实力,也要避锋芒”,陈阳则将自己对两省未来发展的规划简要说明,两人达成默契。
而陈阳此行最大的收获,远不止于官场人脉。他利用夜间空隙,悄悄行动:先是潜入京城内几位清朝遗老、不法商人的府邸,将他们私藏的金银珠宝与珍贵文物收进空间;随后又冒险靠近故宫外围,趁守卫交接的间隙,将部分未被妥善保管的国宝(如古籍善本、青铜礼器)悄悄收进空间,避免未来军阀混战中遭损毁或流失。他心中打定主意,这些文物待天下安定后,必尽数捐给国家。
离开京城时,城内因几处府邸“失窃”已泛起小范围混乱,但陈阳对此绝口不提,只带着随从低调北上。中途在天津停留一夜,他又故技重施——针对天津租界内洋人暗中收购的中国文物、以及本地劣绅私藏的珍宝,再次出手收进空间,坚决不让这些国宝流入海外。
待天津也因“财物失踪”陷入混乱前,陈阳已带着随从登上前往东北的火车,一路顺利返回黑龙江。
陈阳回到府邸,第一时间让人召见情报部门负责人——此人名为沈墨,早年曾在南洋从事情报工作,因行事缜密被陈阳招揽,负责两省的情报搜集与特殊任务。
沈墨很快赶到,躬身行礼:“大人唤属下前来,可有要事吩咐?”
陈阳直入正题:“眼下情报部门人手是否紧缺?若尚有富余,我有一件重大之事要交给你办。”
“属下手中人手充足,大人请尽管吩咐!”沈墨立刻应道。
“你分一批精干人手,秘密前往全国各地。”陈阳语气郑重,“首要任务是保护各地的国宝级文物:能安全运回来的,就设法通过商路运回来;不方便运输的,就在原地找隐蔽处掩埋,做好详细标记,记录好位置——我有空会亲自去取,若没空,便等合适的时机再处理。”
沈墨沉声领命:“属下明白,定不会让文物受损或流失。”
“另外,”陈阳话锋一转,眼神锐利了几分,“需同步加强对各地军阀的监视,他们的兵力调动、结盟动向、财政状况,都要一一摸清,情报务必及时、准确。这是眼下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绝不能出半分差错。”
他停顿片刻,语气带着警示:“此事我全权交给你,若是办不好,小心你的脑袋!”
沈墨心头一凛,再次躬身:“属下以性命担保,定将此事办妥,绝不辜负大人信任!”
陈阳见他态度坚决,便挥手道:“去吧,尽快制定计划,即刻动身。”沈墨应声退下,转身去安排任务。
陈阳此后对京城与南方的勾心斗角、军阀争权之事一概不关心、不参与,收到沈墨传来的情报,只与自己记忆中的历史轨迹核对,确认无误便搁置一旁,将全部精力投入黑龙江、滨海两省的军政建设——尤其是民政领域,从流民安置、农田开垦到民生设施修缮,他都亲自过问、逐一落实。
时光匆匆,转眼便到了1913年。这一年,陈阳的未婚妻于凤至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了1912年下半年刚运营起来的牡丹江师范大学。开学当日,陈阳特意推掉政务,亲自驾车送她去学校。
于凤至本就害羞,见陈阳一路忙前忙后帮自己搬行李,忍不住给他递了个白眼,小声嗔怪“太招摇了”。可到了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提前报到的学生,见了于凤至都恭敬地喊“夫人”,毕竟陈阳是两省实际掌控者,他的未婚妻自然是人尽皆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