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安顿好后,一天晚饭过后,陈阳叫住了小东西,笑着说:“你总叫‘小东西’不像回事,得有个正经名字。你看明舒、景行和知夏,都有自己的名字,你也得有一个。你自己有没有喜欢的名字?”
小东西低着头想了想,小声说:“我……我以前有名字的,我叫小翠。”
陈阳轻轻摇了摇头:“小翠这名字太普通了,我给你重新起一个吧。既然你爹姓张,不过往后你跟着我,叫‘陈清禾’怎么样?‘清’是干净澄澈,‘禾’是向阳生长的禾苗,盼着你往后能像禾苗一样,在好日子里好好长大。”
小东西眼睛一下子亮了,用力点头,声音里满是欢喜:“好!我就叫陈清禾!”
陈阳摸了摸她的头,又叮嘱道:“接下来这段时间,你跟着你依芳姐好好学识字、学知识,艾米和莉亚也会帮你巩固英文。等下学期,我就送你去学校上学,跟其他孩子一样,好好上学读书,好不好?”
陈清禾使劲“嗯”了一声,脸上满是期待的笑容,用力答应下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陈阳和岳父李石清几乎天天忙着筹备生意。陈阳先是在曼哈顿选好地块,接着跑前跑后办理建厂所需的各类文件,从审批流程到设备采购,每一步都亲自盯紧;李石清则主动承担起前期的人员对接、市场调研,还跟着陈阳学习海外经商的规矩,干劲十足。
几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厂房顺利建成,取名为“景耀医药厂”,正式投入运营生产。开业当天,陈阳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让李石清担任厂长,全面负责药厂的日常管理。李石清又惊又喜,握着陈阳的手连声道谢——他盼了这么多年的“老板梦”,终于在异国他乡实现了。
家里的孩子们也各自进入了新的生活节奏:艾米和莉亚顺利升入中学,每天背着书包结伴出门,回来还会兴奋地分享学校里的新鲜事;陈清禾则留在家里继续补学知识——她小学的课程还没完全掌握,加上年龄比同龄小学生稍大,陈阳不想让她因“不合群”有心理压力,便让依芳和家里的私教帮她稳步追赶。
黄明舒、黄景行和黄知夏三个孩子,则被陈阳送去了附近的小学,办理了一年级的入学手续。第一天上学时,三个孩子虽然有些紧张,但握着彼此的手,还是勇敢地走进了校园。
等家里和工厂的事都安顿妥当,陈阳也有了些闲余时间。他常会带着岳母素珍、李石清的母亲,还有妻子依芳出门,或是去纽约的中央公园散步,或是逛一逛第五大道的商店,偶尔还会带她们去看百老汇的经典剧目。看着长辈们因见识到纽约的繁华而露出的笑容,陈阳也觉得格外踏实——这就是他想要的安稳生活。
这天晚饭过后,李石清和素珍特意把陈阳叫到客厅,话题没绕两句就落到了“生孩子”上。素珍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急切:“阿阳啊,你和依芳结婚都一年多了,怎么还没要孩子?我们看着都着急。”
李石清跟着帮腔,后来还特意拉着陈阳走到花园里单独说:“我知道你疼依芳,但这事不能总拖着。你跟我说说,是不是有啥顾虑?要是需要经验,我……”
陈阳连忙打断,笑着解释:“爸,不是我们不想要,主要是依芳现在年龄还小,我想再等等。”
“19了还小?”李石清立刻皱起眉,语气带着点不满,“你岳母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明舒都快出生了!女孩子这个年纪生孩子正好,恢复也快。”
见岳父态度坚决,陈阳只好放缓语气,认真承诺:“爸您放心,等依芳过了20岁,我们肯定会计划要孩子的,到时候一定让您和妈早点抱上外孙。”
听到这话,李石清的脸色才缓和下来,连连点头:“这才对嘛!”岳母素珍听说陈阳的承诺,也彻底放下心来,没再提过催生孩子的事。
随后,陈阳特意找了纽约当地一家资历深厚的律师行,一见面就明确了需求:“我需要你们全力协助,帮我注册青霉素的专利——不仅是在美国,还要覆盖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等全球多个主要国家。”
律师行的负责人听完十分惊讶,毕竟当时青霉素尚未在全球大规模推广,意识到这是笔重要业务,立刻承诺会组建专项团队,加急处理各国的专利申请流程,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球布局。陈阳也当即敲定合作,后续还主动提供了自己掌握的青霉素核心技术资料,为专利注册的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
国内战争的阴影,顺着越洋电报和报纸传到了纽约。陈阳从华人商会那里收到消息时,正和李石清在药厂查看生产进度,他当即停下脚步,神色凝重地对李石清说:“国内的情况不乐观,接下来药厂要全力生产药品,尤其是消炎和抗感染类的,后续可能会有急用。”
李石清也清楚这事的分量,立刻点头:“我明白,我这就去安排,让车间加派人手盯紧生产线,原材料采购也提前对接好,保证不耽误生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