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雇主的认可
两个月时间,像指缝里的沙,悄无声息地流走了。
这天上午,我正收拾着厨房,手机响了,是张太太。
“刘阿姨,今天中午我回家吃饭,麻烦您多做一份。”
“哎,好的,张太太,您有想吃的吗?”我连忙应着。
“都行,您看着做就好,清淡点就行。”
挂了电话,我看了看冰箱里的存货。
有一条新鲜的草鱼,一把小油菜,还有粉丝和一小包酸菜。心里很快有了谱。
十一点半,我照常接回小宇。
十二点过一刻,门口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张太太回来了。
她脸上带着一丝工作后的疲惫,但神情比平时松弛不少。
“刘阿姨,辛苦你了,一进门就闻到香味了。”她一边换鞋一边说。
“刚做好,您洗洗手正好吃饭。”我把最后一道凉拌黄瓜端上桌。
桌上摆着四道菜:奶白色的酸菜鱼冒着热腾腾的香气,小盘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碧绿爽脆,小白菜炒粉丝油润可口。小宇已经自己盛好饭,眼巴巴地看着酸菜鱼。
张太太坐下,先给小宇夹了一大块无刺的鱼肉,然后自己才端起碗。
她吃了一口鱼,点了点头:“嗯,刘阿姨,你这酸菜鱼做得真不错,汤浓鱼嫩,味道正好,不像外面馆子那么油腻。”
“您喜欢就好,就是家常做法。”我坐在她对面,也端起了饭碗。
“小宇,最近在学校怎么样?”张太太转向儿子。
“嗯,挺好。”小宇嘴里塞着饭,含糊地应着。
“刘阿姨,你看我儿子这两个月,是不是脸上有点肉了?”
张太太看着我,语气里带着点求证的笑意,“我感觉小宇气色都好了不少。”
我仔细看了看小宇,小家伙确实不像我刚来时那么清瘦,脸颊圆润了些。
我笑着点头:“是长了点肉,孩子正长身体呢。学校的伙食是大锅饭,肯定不如家里对胃口。他现在吃饭比以前好多了,青菜也能吃些了。”
“真是多亏了您。”张太太感慨了一句,“以前为让他吃口青菜,我得跟他斗智斗勇半天。现在您变着法子做,他倒不抗拒了。上次那个青菜鸡蛋羹,他回来还跟我说好吃。”
“孩子都这样,换个花样就愿意尝了。”我说着,心里也有一丝成就感,“我看他喜欢吃带点汤汁的菜,用菜汤拌饭,能吃一大碗。”
“对对对,就是这样。”张太太仿佛找到了知音,“刘阿姨,您是过来人,有经验。你说这孩子,是不是还得再补充点维生素什么的?我看同事家孩子都吃各种营养品。”
我放下筷子,想了想说:“张太太,我说句实在话,药补不如食补。只要他一日三餐吃得好,不挑食,营养就差不了。那些补品,孩子不一定吸收得了,还不如把钱花在买点好鱼好肉、新鲜蔬菜水果上实在。”
张太太听得很认真,点了点头:“您说得有道理。那以后买菜,您看着什么新鲜、什么好就买什么,不用太省。”她顿了顿,又像是随口一提,“刘阿姨,辛苦您了,您干活这么尽心,我们都看在眼里。”
我心里一暖,连忙说:“张太太,您太客气了,这都是我该做的。”
“应该的。”她笑了笑,“家里有个靠谱的人,我省了多少心。”
这顿午饭,吃了快一个小时。
大部分时间,是张太太在说,我在听,聊的都是孩子、家务这些琐碎事。
我感觉…就是在这些烟火气十足的对话里,一种超越了单纯雇佣关系的、类似盟友般的信任,在悄悄建立。
吃完饭,张太太去休息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又看看窗外明晃晃的阳光,觉得这份工作挺“踏实”……然而张太太的夸赞后,不知不觉,我又多了一项买菜的任务。
第二节:长的像李闯闯?
在张太太家干活久了,看她天天在网上衣服买日用,手指点一点,东西就送到家门口,确实方便。
我也慢慢学会了这套。
给思李买件换季的衣裳,添置点学习用品,自己也试着在网上挑些实惠的居家物件。
只是这网上买东西,像隔山买牛,寄到手常有不称心的。
尺码不对,颜色有差,质量不如意,十回里总有五六回得退掉。
一来二去,跟快递小哥打照面的次数就多了起来。
我向来是匆匆把要退的包裹递出去,签个字了事,从没仔细瞧过那些来去如风的小哥的模样。
他们总是穿着统一的工服,戴着帽子或头盔,像一阵风似的来了又走,留不下什么印象。
那天下午,天气有些闷热。
我正把几件退换的童装和一套颜色买深了的床单归置进纸箱,用胶带封好口。
刚从张太太家回来,门铃响了。
我抱着纸箱,趿拉着拖鞋走到门口,拉开了防盗门。
“退货,取件码是……”我低着头,一边习惯性地报着数字,一边把有些沉重的纸箱往门外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