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文臣队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北伐成败,半系于后勤。程昱。”
“臣在!”
户部尚书程昱应声出列。
“朕命你总筹北伐一应后勤粮秣、军械转运、民夫调度,各州郡官吏,见你如见朕,若有延误推诿,你可先斩后奏!”
刘复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告诉朕,可能办到?”
程昱深吸一口气,花白的胡须微颤,眼中却是一片坚毅之色。
他知道这是何等沉重的担子,但更知此战关乎国运。
他重重躬身:
“陛下放心!北伐初期后勤中心暂定邺城,
臣即日便移驻邺城,督运粮草。
臣在,粮道必通!
臣纵肝脑涂地,亦不使我前线将士有一日断炊!”
“好!”
刘复赞了一声,
“所需钱粮几何?”
程昱显然早有腹案,立刻答道:
“首批需调集粮草八十万石,豆料三十万石,草料无数。
征调民夫二十万,大车三万乘,骡马五万头。
后续根据战况,仍需持续补充。国库充盈,足以支撑!
然需立刻下令,命江南、淮南、河南诸道粮船即刻北调,河北诸郡即刻征发民夫!”
“准!”
刘复大手一挥,
“所需一切,尽数拨付!朕只要结果!”
战略方略与后勤总筹已定,接下来便是更为具体的人事任命与各方协调。
兵部尚书出列,详细禀报各路大军兵力配置、武器装备调配情况,重点强调了新式马具、环首刀、改进弩机、以及为骑兵配备的轻型手弩的优先供给。
工部尚书则奏报军工生产情况,保证箭矢、甲胄、攻城器械的持续供应,并承诺随军工匠营的规模和技术支持。
御史大夫则强调军纪,请求派遣监军御史随各行营,记录功过,严惩违纪,尤其是对待归顺部落与俘虏的政策,需明确诏告全军,不得滥杀,以利分化招抚。
朝堂之上,效率极高。
一项项决策被迅速做出,一道道命令被拟成诏书,用印下发。
整个帝国的战争机器,在刘复的意志下,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每一位被点到的将领都慨然领命,每一位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与荣耀。
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决定未来数百年北疆格局、乃至大宋国运的豪赌。
退朝的钟声响起时,已近午时。
文武百官怀着各种复杂的心情退出大殿,但每个人的步伐都显得匆忙而坚定。
他们需要立刻回到自己的衙署,将皇帝的意志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刘复独坐于御座之上,看着瞬间空旷下来的大殿,微微舒了一口气。
定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征途,才是真正的考验。
内侍王谨悄步上前:
“陛下,吕中郎将殿外求见。”
吕中郎将自然是吕绮玲,上次回归后升任了老吕曾经任过的职位。
刘复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宣。”
吕绮玲去而复返,快步走入殿中,脸上的兴奋之色尚未褪去,却多了几分郑重。
她来到御阶下,再次行礼。
“可是对独领一军,心有疑虑?”
刘复主动开口。
吕绮玲抬头,目光灼灼:
“陛下,末将并无疑虑!
唯有决死之心!只是……深入漠北,情报为先,时机为重,末将恳请陛下,允我临机专断之权,不必事事禀报行军总管。”
刘复看着她,这个继承了吕布勇武却远比其父更有纪律性的女子,已然是大宋军中一把锋利的尖刀。
他沉吟片刻,道:
“朕予你独领一军之权,便是信你能随机应变。
准你所奏!
但切记,你的任务是扰乱、牵制、奇袭,非到万不得已,不可与敌主力硬拼。
保全自身,方能持续杀敌。”
“末将明白!”
吕绮玲眼中闪过感激与振奋,
“必以战功,报陛下信重之恩!”
接下来的数日,整个开封,乃至整个大宋北方,都陷入一种紧张的忙碌之中。
程昱果然雷厉风行,当日便持节离京,赶赴邺城,设立北伐都督粮草转运司。
一道道加盖了皇帝玉玺和户部大印的公文,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各州郡。
内河之上,原本的漕运船只,满载的不再是丝绸瓷器,而是黄澄澄的粟米与小麦;
北上的船只,则满载着箭杆、生铁、皮革等军需物资。
官府下令,一切商船让道,优先保障军粮北运。
水运之利远超陆路,虽然此时刚建国,但各地并不缺水运河流,加上过去秦汉时期以及刘复占领后修建的运河,水运依旧发达。
官道之上,景象更为壮观。
无数被征发的民夫,在地方官吏的带领下,组成庞大的运输队,赶着大车,推着独轮车,甚至肩挑背扛,
将来自各地仓库的粮草辎重,汇聚成一道道洪流,向着幽州、并州的前进基地输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