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深澜之子”建立联系的机会,如同一道刺破厚重乌云的光柱,照亮了曙光据点在绝望中艰难前行的道路。然而,这道光柱也同时照亮了前路上潜藏的、更加深邃的阴影与危险。派遣信使的决定,在据点高层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对情报与盟友的渴望压倒了未知的风险,计划被确定下来。
人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凌,作为副指挥官,其冷静的判断力、卓越的战斗素养以及对能量波动的敏锐感知,是应对复杂未知环境的定海神针。小瑶,技术核心,她对“守望者”协议的理解、通讯技术的掌握以及日益精进的装备改装能力,是建立沟通桥梁、破解技术难题的关键。其余五名队员则是从阿亮麾下百战余生的老兵中精挑细选而出:
“岩蜥”,侦察兵出身,能在废土最复杂的地形中如履平地,对痕迹追踪和环境潜伏有着野兽般的直觉,据说他能靠舌苔分辨出空气中不同辐射尘的含量。
“夜枭”,狙击手兼陷阱专家,沉默寡言,手指稳定得能在百米外打中变异苍蝇的复眼,他布置的诡雷和陷阱曾让一整支掠夺者小队人间蒸发。
“渡鸦”,通讯与电子战高手,能在一堆电子垃圾里拼凑出可用的电台,也能用自制的干扰器让敌人的通讯陷入瘫痪,是个玩转信号的无形之手。
“山魈”,突击手,力量惊人,性格火爆却粗中有细,擅长近距离强攻和爆破,是小队最锋利的尖刀,也是最后关头的肉盾。
“药师”,队医兼野外生存专家,不仅精通战地急救,更能辨识数百种变异植物和菌类的毒性或药用价值,能用最简单的材料配制出救命的药剂或致命的毒药。
这七人组成的信使小队,几乎囊括了渗透、侦察、通讯、战斗、生存等所有必要技能。他们的装备也代表了据点目前的最高水平:全部换装了优化版的“地脉谐振核心”,不仅武器威力和稳定性提升,个人护甲也附加了微弱的能量抗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小瑶携带的便携式通讯中继器整合了“守望者”协议和逆向自“猎杀者”的部分隐匿技术,理论上有更强的抗干扰和隐蔽通讯能力;每人还配备了高能量浓缩口粮、多功能生存工具以及针对不同威胁的特种弹药。
“凭证”的准备煞费苦心。林风最终没有选择任何实体信物,他担心那会被仿制或夺取。他利用自身精神力与芯片、“星火”核心的深度共鸣,结合那缕被成功引导的地脉能量特性,在凌和小瑶的体内各自留下了一道极其隐晦、独一无二、与据点核心能量同源的精神印记。这道印记无法被常规手段探测,只有在靠近同样拥有“守望者”传承或对灵枢能量极度敏感的存在时,才会产生微弱的共鸣,如同一种无法伪造的身份认证。同时,林风也将据点的部分非核心能量参数和一段代表和平接触意愿的、经过加密的信息流,封存进了小瑶携带的中继器核心,作为技术层面的“拜帖”。
出发前夜,林风将凌和小瑶叫到一旁,神色前所未有的凝重:“此行凶吉难料,‘深澜之子’是友是敌尚未可知,那片海岸线也绝不可能只有他们。记住,你们的首要任务是活着带回情报,其次是建立联系。如果事不可为,保全自身为第一要务。据点可以没有新的盟友,但不能没有你们。”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如果……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危险,或者察觉到‘同化’的迹象,不要犹豫,立刻启动中继器的自毁程序,然后想办法撤离。芯片……或许能在关键时刻给你们一些指引,但不要过度依赖。”
凌重重点头,冰蓝色的眼眸中映着跳动的灯火:“明白。我们会把眼睛睁大,把耳朵竖起来。”小瑶则用力拍了拍胸脯,尽管有些紧张,但眼神明亮:“风哥放心,我的‘宝贝们’(指设备)都调试到最佳状态了!保证完成任务!”
阿亮则拉着“山魈”和“岩蜥”在一旁嘀嘀咕咕,反复强调着各种遭遇战的应对策略和撤退路线,最后狠狠给了两人胸口一拳:“都给老子机灵点!凌队长和小瑶工程师要是少了一根汗毛,老子把你们俩的皮扒了做鼓面!”
翌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信使小队从据点东侧一个极其隐蔽、伪装成坍塌排污管的出口悄然离开。没有送行的人群,没有告别的言语,七道身影如同融入夜色的幽灵,迅速消失在废墟与荒野交织的迷宫中。他们选择的路线蜿蜒曲折,尽可能避开所有已知的掠夺者活动区、高辐射地带以及“星环”可能布设的监控节点,完全依靠“岩蜥”的领航和“夜枭”的预警艰难前行。
据点这边,随着信使小队的离开,仿佛被抽走了一部分活力,气氛变得更加沉闷而紧张。林风肩上的压力陡增,他不仅要统筹据点的重建与防御,还要分心关注远行队伍的安危,更要持续消化那庞大的异域知识宝库。他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与大地“脉络”的沟通中,那缓慢而艰难的疏导过程,既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对据点未来道路的探索。他隐隐感觉到,彻底唤醒这片土地沉睡的力量,或许比制造出更强大的武器,更能从根本上对抗“星环”那冰冷无情的“净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