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瑶带来的关于异常深空信号的消息,像一根尖锐的刺,扎在了林风心头。这信号的出现,让“星环主力东移”这件事,蒙上了一层更加诡异和复杂的色彩。他们曙光据点,似乎被卷入了一个远超自身体量的巨大漩涡之中。
然而,现实的紧迫性容不得他过多地去揣测那遥远星空的秘密。维克托莉亚通过“暗影”传递的情报,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明确地告诉所有人:敌人,正在逼近,而且规模空前。
据点的备战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在“星火”II型那澎湃能量的支持下,各项工程的进度快得惊人。
王叔带领的技术组,成功利用“奥德赛”合金样本,结合从“屠夫”残骸上逆向出的部分材料技术,制造出了第一批试验性的复合装甲板。这些暗银灰色的板材,重量比传统钢铁轻了三分之一,但硬度和能量抗性却提升了数倍!它们被优先用于加固指挥所、工坊核心区以及几个最关键火力点的正面防护。
同时,弱能量护盾的发生器经过优化和扩大,已经能够稳定地覆盖以“星火”核心为中心,半径约五十米的圆形区域。淡蓝色的光晕在白天几乎看不见,但在夜晚则会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如同一顶倒扣的琉璃碗,将据点的核心建筑保护在内。测试表明,这层护盾能够有效偏转和削弱中小口径动能武器的射击,并对能量攻击有一定的分散效果。虽然还远达不到硬抗“屠夫”主炮的程度,但已然是质的飞跃。
凌制定的新防御方案也全面落地。围墙被加高加厚,关键地段甚至修建了突出墙体的棱堡和暗堡,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外围布设了大量的感应地雷、声音传感器和红外报警器,构成了一道无形的预警圈。所有战斗人员,包括轻伤员,都已换装了崭新的、性能更稳定的II型电磁步枪,并配备了基于新能源的小型个人护盾发生器(只能抵挡流弹和破片,聊胜于无)。凌还组建了一支十五人的快速反应小队,由她和阿亮轮流指挥,配备了最强的单兵装备,作为救火队和反击的尖刀。
小瑶和“墨鱼”工程师则对“谛听”系统和“杂音制造者”干扰阵列进行了全面升级。新的天线阵列被架设在据点最高处,探测和干扰范围扩大了近一倍。她们还尝试利用那异常深空信号的某些特征参数,调整了干扰波的模式,希望能对“星环”可能使用的特殊通讯频段造成更有效的压制。
整个据点,如同一只受惊的刺猬,竖起了全身的尖刺,严阵以待。
而在这片紧张忙碌的景象中,林风却显得相对“清闲”。他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工程建设或部队训练中,而是大部分时间都独自待在工坊深处,与“星火”核心和那枚芯片为伴。
他在争分夺秒地消化“星海遗珠”中不断变得清晰的信息碎片,尤其是关于能量精细操控和精神力运用的部分。与“屠夫”一战,让他深刻认识到,在绝对的技术和力量差距面前,奇招和意志有时能起到关键作用。他必须尽快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他也在反复推演可能到来的战斗。面对数倍于“屠夫”的敌人,以及那个神秘的“执行者”,硬碰硬无疑是死路一条。必须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信息优势和刚刚获得的技术提升,打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我们要做的,不是守住每一寸土地,而是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在一次核心会议上,林风指着沙盘,对凌和阿亮说道,“利用好我们的陷阱、干扰和地形,分割他们,削弱他们,把战斗拖入我们熟悉的节奏。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全歼来敌,那不现实。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觉得,啃下我们这块骨头,代价高到无法承受!”
就在这种外紧内也紧的氛围中,五天时间一晃而过。
第六天的黎明,天色未亮,据点依旧笼罩在黑暗与寂静中,只有巡逻队规律的脚步声和远处变异生物的偶尔嚎叫,打破这片死寂。
突然——
“呜——呜——呜——”
三短一长,最高级别的防空警报声,凄厉地划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这并非针对空中目标,而是“谛听”系统捕捉到了大规模、高能量反应群体接近的预警!
所有人在一瞬间被惊醒,按照预案,迅速进入战斗岗位!据点内灯火通明,能量护盾的光芒也变得凝实了一些。
指挥部内,林风、凌、小瑶等人紧紧盯着主屏幕。上面显示着由高空无人机传回的、经过增强处理的远方画面。
只见在晨曦微露的地平线上,一股扬起的巨大烟尘,如同移动的沙暴,正朝着据点的方向滚滚而来!烟尘之中,隐约可见数个体型庞大、轮廓狰狞的钢铁身影在快速移动!那绝不是“屠夫”那种相对“小巧”的单位,而是真正的战争巨兽!除了这些大家伙,还有数量更多的、如同猎犬般穿梭的小型单位,以及一些低空飞行的、造型怪异的飞行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