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朗日点L2,距离地球一百五十万公里的深空。
在这里,地球和月球的引力相互平衡,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轨道区域。而此刻,这片向来荒芜的空间,正见证着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工程奇迹。
“新方舟计划”的首艘原型舰“希望号”,正在秘密船坞中进行最后的主体结构合拢。这艘长度超过三公里的巨型飞船,外形如同一个旋转的纺锤,表面覆盖着无数细密的符文,与高科技材料完美融合。
在无重力的环境中,工程队如同忙碌的工蜂,在飞船骨架间穿梭。巨大的机械臂精准地安装着每一块装甲板,每一组推进器,每一套生态系统模块。
“主结构对接完成百分之九十八,”工程主管赵志坚的声音在船坞控制中心响起,“所有系统对接点确认正常。”
透过观察窗,韩青注视着那艘正在成型的巨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七年前,当林砚第一次提出“新方舟计划”时,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今天,这艘承载着文明火种的飞船已初具雏形。
“预计还需要多久?”韩青问道。
“核心系统总装需要四周,然后是全线测试...”赵志坚查看进度表,“如果一切顺利,三个月后可以进行首次试航。”
三个月。韩青在心中默念这个数字。对于飞船建造而言,这已经是奇迹般的速度。但对于可能随时降临的深空威胁,三个月漫长得如同永恒。
“加速进度,”韩青下令,“我需要它在六十天内具备基本航行能力。”
赵志坚面露难色:“这几乎不可能,很多系统还没有经过充分测试...”
“我们没有时间追求完美了,”韩青打断他,“确保核心系统可靠,其他都可以在航行中完善。记住,这不是普通的飞船,这是文明的备份。”
命令被传达下去,船坞中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开始轮班工作,确保建造过程二十四小时不间断。
在“希望号”的核心区域,墨尘正带领团队安装改进版的“共生符文阵列”。这套系统已经在地下避难所的实践中证明了其价值,现在将被应用于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封闭生态系统。
“能量流稳定性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团队成员报告,“比地下避难所的版本又提升了零点二个百分点。”
墨尘点头,脸上却没有喜色。他知道,即使是这样微小的提升,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也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差别。
“继续监测,我要确保它在任何极端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
---
与此同时,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巡天三号”——“聆听号”即将抵达预定阵位。
这艘探测舰将与先前就位的“洞察号”和“远眺号”构成三角观测网,从不同角度对那个遥远的目标进行全方位监视。
GDSN主控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为“聆听号”的最后入轨做准备。
“‘聆听号’报告,所有系统正常,准备进行最后一次轨道修正。”
林砚站在主控台前,注视着屏幕上三个光点的位置。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三角尺,指向那个隐藏在深空中的威胁。
“准许执行轨道修正。”
命令下达后,“聆听号”的推进器短暂点火,细微地调整了自己的轨道。几分钟后,它稳稳地停在了预定位置。
“三角观测网已形成!”控制中心内响起一阵掌声,但这掌声中听不出多少喜悦,只有一种使命达成的凝重。
三个观测点开始同时传输数据。很快,更加立体、更加详尽的图像出现在主屏幕上。那个遥远的人工造物在三维投影中缓缓旋转,展现出更多令人心悸的细节。
“看这里,”一位分析员指着造物表面的某个区域,“这些结构看起来像是...入口?或者是炮口?”
投影放大,显示出造物表面的一系列巨大开口,其规模足以容纳整座城市。这些开口排列整齐,显然不是自然形成。
“无法判断其功能,”另一位分析员摇头,“可能是 docking bay,也可能是武器发射口。规模太大了,远超我们的理解范围。”
林砚静静听着分析,心中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那个造物钟的存在,是否已经察觉了这三艘小小的探测舰?如果已经察觉,为何没有任何反应?
是无视?是宽容?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
地球表面,各大城市依然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在东京,樱花如期盛开,游客如织。在巴黎,咖啡馆外坐满了享受春日阳光的市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指数依然起伏,人们为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在这平静的表象下,人类文明已经如同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准备射出决定命运的箭矢。
在火种学院,学员们已经全面参与到各个项目中。课堂学习被实战任务取代,年轻人们提前面对了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