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舟计划”生态实验室中,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
墨尘和赵明远站在中央控制台前,面前的全息投影展示着放大版的“共生符文阵列”设计图。经过数周的优化,这套系统理论上已经可以应用于中型封闭生态系统,但距离“方舟”生态瓶所需的规模,还有相当差距。
“模拟测试结果出来了。”赵明远的声音带着疲惫,“在百分之六十负载下,系统可以稳定运行四十五年。但一旦超过这个阈值...”
全息投影中,模拟的生态系统开始崩溃,各种指标迅速恶化。
墨尘紧锁眉头:“问题还是出在能量分配的动态平衡上。系统规模越大,维持平衡的难度就越高。”
韩青走进实验室,面色比往常更加严肃:“各位,我刚从委员会紧急会议回来。由于焚天盟的威胁升级,部分代表提议暂缓‘方舟’计划,将资源转向即时防御。”
实验室里一片哗然。
“这怎么行!”陈琳博士激动地站起,“我们刚刚看到突破的曙光!”
“我尽力争取了。”韩青摇头,“但现实是,如果连眼前这关都过不了,谈何长远未来?委员会给了我们最后三个月时间,如果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成果,‘方舟’的预算将被削减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四十——这意味着计划将实质上陷入停滞。
墨尘突然抬头:“韩主任,如果我们能证明‘共生符文阵列’不仅对‘方舟’有用,对当前防御也有直接价值呢?”
韩青挑眉:“什么意思?”
“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吗?‘共生符文阵列’的核心原理是建立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墨尘调出另一组数据,“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维持生态平衡,同样可以应用于城市防护系统、避难所,甚至是战舰的生命维持系统。”
赵明远眼睛一亮:“没错!如果我们将这套系统小型化,先行应用于火种学院和部分关键城市的地下避难所...”
“就能在提升当前防御能力的同时,验证技术的可靠性。”韩青接完他的话,眼中重新燃起希望,“很好的思路。但时间紧迫,我们需要立即看到可行性分析。”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实验室灯火通明。墨尘带领团队日夜不停地工作,将“共生符文阵列”进行适应性改造,使其能够整合进现有的避难所设计中。
困难接踵而至。城市避难所的环境与“方舟”生态瓶大相径庭,能量来源、空间布局、人员流动等因素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不行,第三区的能量波动还是太大。”凌晨三点,陈琳盯着实时数据,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按照这个波动幅度,系统最多稳定运行六个月。”
墨尘盯着全息投影中不断闪烁的能量流,忽然想起林砚曾经的一句话:“真正的平衡不是消除波动,而是接纳波动。”
“也许我们错了。”墨尘突然说道,“我们一直在试图压制系统的自然波动,但为什么不引导它呢?”
他迅速调整了几个关键参数,不再强行平复能量波动,而是建立了一个缓冲区,允许波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设置反馈机制,防止波动失控。
效果立竿见影。系统中的能量波动依然存在,但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韵律,如同呼吸般自然。
“太棒了!”赵明远惊叹,“系统稳定性提升了百分之三百!”
首个小规模试验点选定在火种学院地下的三号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原本设计容纳五百人,自持时间三个月。安装“共生符文阵列”后,理论自持时间将延长至两年以上。
安装当天,林砚亲自到场。他默默观察着技术人员将那些精密的符文阵列整合进避难所的生态循环系统,表情难以捉摸。
“您认为这个决定正确吗?”墨尘忍不住问道。
林砚没有直接回答:“知道为什么古代铸剑师往往也是最好的农具制造者吗?”
墨尘摇头。
“因为无论是铸剑还是造犁,都需要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对火候的精准掌控。”林砚注视着正在安装的装置,“最尖端的技术,往往在最基础的应用中才能得到真正检验。”
三天后,三号避难所改造完成,开始四十八小时全封闭测试。包括墨尘在内的十名志愿者进入避难所,模拟长期封闭环境下的生活。
测试并非一帆风顺。第二天下午,空气净化系统突然报警,氧气浓度开始缓慢下降。
控制中心内,韩青紧张地盯着数据:“怎么回事?”
“是藻类培养舱的灵能供应出现波动,”技术人员报告,“共生符文阵列正在尝试自适应调节...”
避难所内,墨尘能感觉到空气中的变化。他迅速赶到藻类培养舱,发现符文阵列的光芒正在不规则地闪烁——这是系统在尝试多种平衡方案的标志。
“不要干预。”墨尘阻止了想要手动调节的技术员,“让它自己找到平衡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