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轨道之外,永恒的黑暗与寂静是这里的主宰。远方,镶嵌着黑色天鹅绒幕布上的星辰冰冷地闪烁着,亘古不变。太阳只是一个格外明亮的光点,将其光芒吝啬地洒在附近几块缓慢旋转的、不规则的小行星碎片上,勾勒出它们嶙峋的轮廓。
就在这片连时间都仿佛凝固的虚空中,三艘流线型的舰体,正以精确的三角阵型静静悬浮。它们通体覆盖着深灰色的特殊涂层,几乎与背景的黑暗融为一体,只有舰体侧面那几个微小的、代表人类文明联合标志的荧光符号,以及某些接缝处偶尔流转过的一丝几乎不可见的蓝色灵能光泽,昭示着它们并非自然的造物。
这正是整装待发的“巡天”级探测舰——【洞察号】、【远眺号】、【聆听号】。
舰体内部,空无一人。只有冰冷的智能核心依照预设程序,进行着启航前最后一遍自检。能源核心(灵核与聚变反应堆)输出稳定,推进系统(灵能跃迁引擎与聚变推进器)待命,观测阵列(超空间望远镜、全频段信号接收器、引力波探测器、灵能环境扫描仪)全部上线,隐形场发生器运行在最低功耗模式,而那个关乎使命最终秘密的“默影”自毁系统,也处于静默待发状态,如同蛰伏在舰体深处的毒牙。
地球,GDSN主控中心。
尽管是深夜,中心内却座无虚席。所有参与“巡天”计划的核心成员,包括林砚、韩青,以及通过加密线路远程连线的陈老、奥古斯特博士等人,都屏息凝神,注视着主屏幕上那三艘在黑暗中若隐若现的舰影,以及旁边不断跳动的、绿色的“就绪”指示灯。
没有激昂的音乐,没有壮行的誓言,只有仪器低沉的嗡鸣和每个人压抑的呼吸声。
“最终自检完成。所有系统,正常。”
“导航坐标已锁定,航路计算无误。”
“‘默影’系统激活,权限确认。”
“隐形场最大化,灵能波动抑制至理论最低值。”
一道道冷静的汇报声在频道中响起,如同手术开始前最后的器械清点。
韩青看向林砚,后者微微颔首。
“指令确认。”韩青深吸一口气,对着麦克风,下达了那个注定将载入人类史册的命令:“‘巡天’舰队,启航。”
命令通过超光速量子通讯瞬间抵达。
遥远的虚空中,三艘“巡天”舰的尾部,原本幽暗的空间骤然发生了轻微的扭曲。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炽烈喷涌的焰流,只有一圈圈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淡蓝色的灵能波纹,如同投入静水中的石子般,从跃迁引擎喷口处荡漾开来。
下一刻,三艘舰体仿佛被无形的巨手推动,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加速。它们并未立刻进入跃迁,而是先依靠聚变推进器,如同潜行的猎手,悄然脱离月球引力圈,向着太阳系外圈那片更加深邃、更加寒冷的黑暗驶去。
它们的速度越来越快,舰体表面的隐形涂层与灵能场完美协作,将它们的身影和能量特征最大限度地抹除在宇宙背景之中。在主屏幕的观测画面上,它们很快就从清晰的光点,变成了三个极其模糊的虚影,最终,如同滴入墨水的清水,彻底消失在无尽的星辰背景之中,再无踪迹。
只有监控数据上,那代表着舰体信号的、微弱到极致的绿点,还在沿着预设的航线,坚定不移地向着那个遥远的、代表着未知与威胁的坐标,缓缓移动。
航程,预计数年。
它们承载着整个文明的疑问、担忧、以及微弱的希望,踏上了漫长而吉凶未卜的远征。它们是投向深空黑暗的第一颗石子,是人类文明在恐惧与求知欲的驱使下,向着那片寂静战场派出的、沉默的哨兵。
孤舟,已远航。
---
“巡天”舰队出发后的第二天,林砚便回到了火种学院。
他没有过多沉浸在发射成功那短暂的复杂情绪中,也没有待在GDSN中心等待那可能需要数年才能传回的第一批有效数据。他换上了那身简洁的深色制服,如同往常一样,行走在学院连接各处的廊桥上,出现在理论课的教室后排,驻足在实践场的边缘。
仿佛那场关乎文明命运的深空派遣,只是一件寻常的工作。
上午,“能量结构学进阶”课堂。
墨尘坐在教室中排,神情专注。与数月前相比,他身上的孤僻之气淡去了不少,眼神更加沉稳。他的个人终端屏幕上,依旧构建着复杂的能量模型,但不再是之前那个危险且不稳定的“谐振放大器”,而是一个更加精巧、注重内在平衡与控制的“灵能流缓冲结构”。
林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教室后门,靠着门框,目光落在墨尘的侧影上。他没有打扰,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看到墨尘在构建模型时,不再是一味追求极致的放大效率,而是开始仔细考量每一个节点的能量负荷、不同属性灵能的兼容性、以及意外波动下的冗余设计。
讲台上,赵启明教授也注意到了墨尘的变化,在讲解一个关于“多属性灵能回路冲突消解”的难点时,甚至破天荒地点名让墨尘分享了他的缓冲结构设计思路。墨尘站起身,虽然语气还有些生硬,但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引得不少同学投来惊讶和思索的目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