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皇帝的考题
七皇子茶会后的第五天,一纸诏书送到了工部。
来传旨的是个面生的太监,声音尖细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口谕,宣工部员外郎陈小乐即刻入宫觐见。
整个工部都震动了,钱郎中亲自把陈小乐送到衙门口,脸上堆着笑,眼神里却藏着惊疑不定,几个平日对陈小乐爱答不理的官员,此刻都远远站着,交头接耳。
大人,这......赵顺陪着陈小乐往外走,声音里带着担忧。
该来的总会来。陈小乐整理了一下官袍,你们在这等着。
跟着传旨太监穿过重重宫门,陈小乐第一次踏进了这个帝国的权力中心。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处处透着天家的威严。带路的太监脚步轻快,全程一言不发,只在经过某些宫门时,会与守门的侍卫交换一个眼神。
最终,他们在一处偏僻的宫殿前停下,太监示意陈小乐在门外等候,自己先进去通报。
不过片刻,里面传来一个温和却威严的声音:让他进来。
陈小乐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殿内。这里不像他想象中那般金碧辉煌,反而布置得十分简朴。一个身着常服的中年男子正站在书案前,手里把玩着一面琉璃宝鉴。
臣,工部员外郎陈小乐,叩见陛下。陈小乐依礼参拜。
平身吧。皇帝放下手中的镜子,目光在陈小乐身上打量片刻,你就是陈小乐?比朕想象中还要年轻。
臣惶恐。
皇帝踱步到窗前,背对着他:你在清河县做的不错。那面镜子,朕看过了,确实精巧。
陈小乐正要谢恩,皇帝却话锋一转:不过朕更感兴趣的,是你让清河县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跟朕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问题出乎陈小乐的意料,他原以为皇帝会问琉璃宝鉴或者专利法的事。
回陛下,主要是三件事。陈小乐谨慎地回答,一是推广新式农具,二是改进耕作方法,三是兴修水利。
仔细说说。皇帝转过身,目光锐利。
陈小乐便将曲辕犁、代田法、堆肥术等一一道来,特别强调了这些方法如何让普通农户都能受益。皇帝听得很认真,不时追问细节。
你那个堆肥的法子,能在北方推广吗?
回陛下,臣在清河试过,只要注意保温,效果一样好。
新式农具造价几何?普通农户可负担得起?
最初造价较高,但成立农具合作社后,各村可以轮流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皇帝问得极其细致,从农具的造价问到流民的安置,从水渠的修建问到田赋的征收。陈小乐一一作答,不敢有丝毫马虎。
问完农事,皇帝才像是随口提起:听说你还搞了个专利法
臣不敢。陈小乐心头一紧,那只是臣在清河县试行的一个章程,为的是保护工匠的创造,鼓励工艺创新。
皇帝不置可否,又拿起那面琉璃宝鉴:这东西,造价不菲吧?
确实不低。陈小乐如实回答,但所得利润,臣都已用于清河县的民生建设。这一点,账目上都有记载。
朕知道。皇帝放下镜子,终于转入正题,今日召你来,是有件事要交给你办。
陈小乐躬身:请陛下吩咐。
西山有一段官道,年久失修,已经荒废多年。皇帝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地图,这段路连接着西山几个重要的矿场和窑厂,若是能修通,每年可节省漕运费用数万两。
他指着地图上一段标红的位置:朕给你两个月时间,五千两预算,把这段路修通。
陈小乐心中一震!两个月,五千两,修复一段荒废多年的官道,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怎么?有困难?皇帝看着他。
臣......遵旨。陈小乐深吸一口气,只是不知这段路具体有多长,路况如何?
具体情形,你自己去看。皇帝淡淡道,朕只要结果。
臣明白了。
从宫中出来,陈小乐的官袍已经被冷汗浸透,赵顺和张衙役早在宫外等候多时,见他出来,急忙迎上前。
大人,怎么样?
陈小乐摇摇头,上了马车才开口:陛下给了个差事,修西山的官道。
张衙役松了口气:修路好啊,这可是露脸的机会!
两个月,五千两预算。陈小乐补充道。
车厢里顿时安静下来。赵顺先反应过来:这......这怎么可能?便是寻常修路,这点银子也不够啊。
陛下这是在考验大人。张衙役也明白了,可是这也太难为人了!
回到住处,陈小乐立即让赵顺去工部调阅西山官道的档案,又让张衙役去打听这段路的实际情况。
晚上,两人带回来的消息让情况更加严峻。
大人,这段路一共十五里,其中要经过两处山崖,三处溪流。赵顺摊开抄录的图纸,前年工部曾估算过,至少要一万两银子,半年时间。
张衙役更是愁眉苦脸:我问了几个老车夫,都说那段路根本没法修。山崖那一段,年年塌方,溪流那几处,每逢雨季就变成沼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