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年(公元 1366 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暮色如浸了墨的纱巾,缓缓笼住应天府皇宫的琉璃瓦檐。这一日,是朱元璋的 38 岁生辰,也是他首次在应天府皇宫举办生辰宴会。与往日不同,他并未按惯例宴请百官,而是选择在坤宁宫摆下一场简单的家宴,只邀至亲相聚,共享这份难得的温馨。
坤宁宫的方向,亮着一片暖融融的光,像被精心拢在掌心的炭火,将秋夜的寒凉驱散了大半。坤宁宫前殿的朱红大门敞开着,门楣上悬着两盏鎏金宫灯,灯面上绣着缠枝莲纹,烛火在灯内跳动,将 “莲” 与 “连” 的吉祥意涵映得格外鲜活。
踏入殿内,暖意裹挟着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 —— 那是蜜枣、桂花与檀香混合的味道。殿中顶上悬着一盏巨大的八角宫灯,灯壁上绘着 “八仙庆寿” 的图景,韩湘子吹笛、何仙姑持莲,人物眉眼鲜活,烛火透过灯壁,将光影投在青砖地上,随着风轻轻晃动。四周的立柱都裹着红绸,绸角坠着鎏金铃铛,有人走动时,铃铛便发出细碎的 “叮铃” 声,不吵不闹,反倒衬得殿内更显热闹。
殿内的陈设已按家宴规制调整,原本靠墙的博古架被移至两侧,腾出中间的空间,地上铺着厚厚的织金地毯,踩上去软乎乎的,隔绝了地砖的凉意。每张案几上都摆着一套霁蓝釉的餐具,碗、碟、筷架上都描着金线,衬得案上的吃食格外精致。案几旁还立着小巧的铜制暖炉,炉内焚着檀香,既暖了空气,又能驱散食物的腥气,细节处尽显中宫的细致妥帖。
按家宴礼制,殿内共设十三张梨花木小案几,呈 “品” 字形分布,既符合尊卑秩序,又不失家人团聚的亲近感。
最上首的位置,靠着北墙的宝座旁,设了两张并排的案几 —— 东边那张是朱元璋的;西边那张是马秀英的。
夫妻二人的案几比其他人的略大一些,案腿上雕着简单的云纹,既显尊贵,又不张扬。
上首案几的左右两侧,各设三张案几,是皇子们的位置。东边从北到南,依次是次子朱槿、三子朱樉、四子朱棡。
西边从北到南,是五子朱棣、六子朱橚、长女朱镜静的位置。
下首的位置,靠着南墙,设了四张案几。
东边两张是宗室男眷的 —— 李贞作为朱元璋的姐夫,坐在东边最北的位置;李景隆今年不过三岁,坐在李贞旁边,案几比旁人的矮一些,方便他够到食物,宫女正站在他身后,准备帮他布菜。
西边两张是后宫妃嫔的位置 —— 孙氏(未来穆贵妃)坐在西边最北;郭氏(郭宁妃)坐在孙氏右侧,她因兄长郭兴、郭英是朱元璋核心武将,家族功勋卓着,虽尚未生育,仍位居第三,;胡氏(昭敬充妃)坐在郭氏旁边,达氏(达定妃)坐在最南的位置。
每张案几之间都留着两步宽的距离,方便宫女走动布菜,又不会显得拥挤,既遵循了 “尊卑有序” 的礼制,又保留了家人围坐的温馨感。
殿内虽热闹,却少了几个年幼的身影 —— 马秀英所生的嫡女朱英娆,今年刚满两岁,还离不开乳母照料,马秀英怕她在宴会上哭闹,便让乳母带着她在后宫偏殿玩耍,只等宴会快结束时,再抱来给朱元璋请安;胡氏所生的七子朱桢、达氏所生的八子朱榑,也都是两岁的年纪,正是需要人时刻看护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家宴的秩序,也都留在各自的寝殿,由宫女、乳母照看着。
朱槿的目光慢悠悠扫过坤宁宫殿内的梨花木案几。
这一派平和的景象,让他的思绪不由自主飘远 —— 作为熟知历史走向的人,他心里门儿清,自己老爹朱元璋这一生,有明确记载的后宫妃嫔连娘亲马秀英算上,一共是 21 人,而子女更是多达 42 人,其中 26 个儿子、16 个女儿,这般规模,妥妥是皇室大家族的厚实底子。
可眼下才是 1366 年,老爹还只是吴王,连大明王朝都没建立,后宫规模远没到巅峰时候。
朱槿暗自琢磨,等日后老爹在应天称帝,定鼎天下,后宫人数怕是还要往上涨不少 —— 到时候别说这坤宁宫前殿,就算把旁边的偏殿都打通,案几摆得满满当当,恐怕都未必能让所有妃嫔坐下,想想那场面,倒也颇为壮观。
而且老爹后宫的来源,往后只会更繁杂,绝不止现在这几位濠州同乡、旧部之女。
他隐约记得,翻阅史料时,曾看到过不少相关记载:老爹称帝后,连异域来的贡女都有不少。
就说那高丽国,为了讨好大明,曾多次进贡美人,其中一位韩妃还颇为受宠;甚至连蒙古族的女子都有几位被纳入后宫,据说其中一位是元朝宗室的旁支后裔,老爹娶她,既是为了安抚北方残余的蒙古势力,也是为了彰显 “天下归一” 的气度。
这么算下来,老爹的后宫妥妥覆盖了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好几个民族,真正是 “天下美人入吾彀中”,把帝王的排场和谋略都融在了后宫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