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望着朱槿眼中满是探究的模样,缓缓站起身来。
晚风带着院角梧桐树的清冽气息拂过。
朱标往日里那份温和如春风的气场悄然转变,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威压,竟透出一股不输朱元璋的沉稳帝王气 —— 眉峰微蹙时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眼底深邃处藏着历经世事的沧桑,再无半分少年时的青涩稚嫩。
他凝视着朱槿,目光灼灼,语气郑重得如同在朝堂上宣告政令,却又藏着手足间独有的温度:“不论过往有多少隐秘,你就是孤血脉相连的亲弟弟,这份手足之情,绝不会因任何事改变。日后不论你想做什么,孤都会义无反顾地站在你身边,全力帮你。”
朱槿看着眼前气质截然不同的大哥,心中如同被投入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
这才是真正的朱标吧 —— 那个历史上被无数人称作 “最稳太子” 的存在,那个能让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甘心辅佐,能让文官集团视作 “仁政希望” 的储君。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飘远,想起曾在史料中看到的记载:大哥早在十三岁那年,老爹刚在应天府称帝,便迫不及待地将他册立为皇太子,还特意打造了 “皇太子宝” 这枚象征储君身份的印玺 —— 印玺上雕刻着繁复的龙纹,印文刚劲有力,仿佛要将 “嫡长子继承” 的正统性刻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老爹还亲自拟定诏书,昭告天下:“嫡长子朱标,仁孝聪敏,宜承大统,立为皇太子”。
这种开国之初便火速定下储君的操作,在历代王朝中极为罕见。
多数朝代的皇帝,都会先花几年时间稳固政权、清除异己,再慢慢考虑立储之事,可老爹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将大哥的地位与大明王朝的正统性牢牢绑定,从根源上断绝了其他皇子争储的念头,这份重视,足以见得大哥在老爹心中的分量。
更让朱槿感慨的是,老爹朱元璋为了让大哥朱标尽快熟悉朝堂政务、稳固储君地位,竟不惜耗费心血,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堪称 “微型朝廷” 的东宫官署。
这官署的规格之高、人员配置之精锐,放眼整个洪武朝,除了老爹的中枢机构,再也找不出第二处能与之比肩的存在。
单说东宫的 “三师” 配置,便足以见得老爹的用心。
太子太师由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兼任,要知道徐达可是手握重兵、战功赫赫的魏国公,官居正一品。
他从老爹起兵之初便一路追随,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北伐推翻元廷,每一场硬仗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军中威望无人能及。
让这样一位功勋卓着的猛将辅佐大哥,相当于直接把武将集团的核心力量与东宫牢牢绑在了一起,有徐达在,大哥在军中的根基便稳如泰山,无人敢轻易撼动。
太子太傅则是常遇春,那位在战场上号称 “常十万”、打仗从无败绩的猛将。也是自己大哥的老丈人。
常遇春用兵迅猛,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他在东宫辅佐,不仅能为大哥传授行军打仗的谋略,更能进一步巩固大哥在军中的威望。
每当常遇春身着铠甲出现在东宫,连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领见了,也得恭恭敬敬,这无形中为大哥树立了威严。
太子太保是李善长,这位被老爹比作 “萧何” 的文臣之首,精通政务,擅长统筹规划。
从老爹在濠州起兵开始,李善长便负责后勤补给、粮草调配,把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老爹最得力的文臣助手。
有他辅佐大哥,便能帮大哥处理朝堂上繁杂的政务,教他如何制定政策、协调各部关系,让大哥在处理行政事务时少走许多弯路。
不仅如此,东宫詹事府、左右春坊的官员,也都是从六部重臣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精英,他们的品级与朝廷官员完全持平。
比如詹事官居正三品,和六部侍郎同级,拥有直接参与朝廷核心决策的权力。每次朝廷商议重大事务,东宫詹事都能列席其中,将朝堂动态及时反馈给大哥,让大哥始终紧跟政务核心。
而且这套官署绝非摆样子的虚职,每个部门都有明确且重要的职责。
左春坊主要负责规谏太子、草拟各类文书,大哥每次处理政务前,左春坊的官员都会提前查阅大量相关史料,结合当下国情整理出详实的建议,供大哥参考。
遇到大哥决策有偏差时,左春坊的官员也会直言进谏,确保政务处理符合大明利益。
右春坊则承担着联络朝臣、传递政令的重要职责。朝堂上的大小官员,无论是对政策有疑问,还是有好的建议,都能通过右春坊传递给大哥。
右春坊的官员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再有条理地汇报给大哥,让大哥能及时了解朝臣的想法,更好地协调各方关系,推动政务顺利开展。
这套东宫体系,就像是为大哥精心打造的一条直接对接朝堂的权力通道,让大哥的储君权威不再是悬在空中的楼阁,而是通过具体的制度真正落地生根,融入到大明的政务运转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