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一倍?!” 朱元璋猛地提高了声音,原本略带沉稳的语调瞬间被狂喜冲散,眼中迸发出难以置信的光亮。
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束杂交水稻的稻穗,指腹反复摩挲着饱满得快要撑破谷壳的稻粒,粗糙的指尖能清晰感受到稻粒的圆润厚重,语气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寻常水稻一亩顶破天收 3 石,翻一倍就是 6 石!标儿,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有了这稻种,再加上土豆,我大明百姓再也不用为肚子发愁,咱朱家的江山也能坐得更稳!”
狂喜的热浪还没褪去,一个念头突然撞进朱元璋心里:朱标、朱槿这兄弟俩,竟在沈家庄藏了这么大的底牌!先前他听探子回禀,沈家庄的守卫比王府还严 —— 庄外五步一岗、十步一哨,连进出的农户都要验身份,他当时还纳闷,一个庄子哪用得着这么大阵仗?
如今看着手里的稻穗,再想起那 亩产22 石的土豆,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庄子里藏的不是金银,是能让天下粮仓满溢的宝贝!
换成是他,别说加一倍守卫,就是调御林军去守,加三倍、五倍都嫌不够 —— 这可是能救千万人性命的东西,半点闪失都不能有!
他下意识地转头,目光像探灯似的扫过人群,精准落在躲在朱标身后的朱槿身上。那小子正埋着头,银筷在土豆炖牛肉的盘子里翻来翻去,专挑大块的牛肉往嘴里送,油星子顺着嘴角往下淌,沾湿了衣襟都没察觉,满厅的热闹、满朝的议论,仿佛都跟他没关系,眼里只有盘子里的肉。
朱元璋心头 “腾” 地窜起一股火气,连指节都攥得发白:有这种能让百姓活命、能让江山稳固的好东西,这小子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他大哥!
自己这个老子在他眼里,难道是摆设不成?!
他可是天命所归的未来帝王,是生他养他的亲爹!这么大的事,居然半点风声都没透,连句 “爹,儿子弄出好东西了” 都不肯说,眼里还有没有他这个爹?
他越想越气,脑子里忍不住翻腾起 “功绩” 二字:朱标今日献土豆、献杂交水稻,哪里是简单的寿礼?这是能刻进史书里的大功劳!自古以来,能解天下饥馑的人,哪个不是被后世捧着敬?
大禹治水,救万民于洪涛,到如今百姓还在祭他;李冰修都江堰,让蜀地从贫瘠之地变成 “天府之国”,千百年后都有人念他的好。
如今朱标把这两样宝贝献出来,一旦推广开,能让多少人免于饿死?
这份功劳,比那些征战沙场、杀敌万千的武将,比那些运筹帷幄、定国安邦的文臣,还要大上十倍、百倍!
史书上提起朱标,怕是要专门写一章 “世子献粮,解大明饥馑”,何等风光!可朱槿倒好!这土豆、杂交水稻明明是沈家庄培育出来的,是他朱槿的手笔,却偏偏把功劳让给朱标,自己躲在后面当甩手掌柜,连跟自己这个爹提一句都不肯!
是觉得他这个爹不配知道?还是觉得这功劳不够大,犯不着跟他说?
想到这儿,朱元璋的火气更盛,盯着朱槿的眼神像淬了冰,又带着几分 “不怀好意”—— 这小子,看来是得好好敲打敲打了。
正在专心挑牛肉的朱槿,后脖颈忽然一阵发凉,像是被毒蛇盯上似的,连咀嚼的动作都顿了一下。
他下意识地抬头,正好对上朱元璋那双带着火气的眼睛,心里 “咯噔” 一声,手里的银筷差点掉在盘子里。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这眼神,是要 “算账” 的架势!朱槿赶紧放下银筷,身子往朱标身后又缩了缩,恨不得把自己整个藏在大哥的影子里,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 完了完了,自己果然被这个小心眼的帝王盯上了!
朱元璋看朱槿缩在朱标身后那副心虚模样,心里的火气又窜了窜,却终究压了下去 —— 今日是马秀英的寿辰,总不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训子,传出去倒显得他不顾情面。
他猛地转回头,目光落在朱标身上,先前眼中的冷意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欣慰,语气也温和了许多:“标儿,你这两份寿礼,可比金银珠宝贵重百倍。能心里装着百姓饥馑,为江山长远打算,你这个世子当得称职,没让咱失望!”
话音刚落,厅下百官立刻附和起来。
李善长最先躬身行礼,花白的胡须随着动作微微晃动,语气满是赞叹:“上位所言极是!世子心怀天下,寻得土豆、杂交水稻这等济世宝物,实乃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有世子如此,我大明江山定能世代稳固!”
刘基也抚着衣袖上前一步,目光落在案几上的稻穗与土豆册子上,眼神里满是认可:“世子此举,胜过十万兵甲!寻常作物亩产不过两三石,土豆竟能达二十二石,杂交水稻还能翻倍,此等产量若推广开来,天下粮仓充盈,百姓无饥馑之忧,届时民心归附,四方安定,实乃千古之功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