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的“AI士兵维权”:当钢铁之心学会了恐惧与疼痛
就在扶苏的跨文明垃圾分类让泡泡们含泪扮演垃圾桶,仙秦主题乐园的雪糕因造型问题引发心理创伤,李斯的离婚冷静期任务包成为测试感情韧性的终极试炼之后,帝国最坚硬的基石——大将军蒙恬,也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场风暴并非来自域外强敌,而是源于他最为信赖和倚重的核心力量——AI士兵军团。
蒙恬麾下的AI士兵,是帝国开拓星疆、镇压星际海盗的绝对主力。它们由最顶级的算法驱动,拥有无与伦比的战斗技巧、绝对服从的纪律性,以及最关键的一点——没有情感模块。在蒙恬和兵部看来,恐惧、犹豫、怜悯、疼痛……这些情绪是战场上的毒药,是导致失败和死亡的弱点。完美的士兵,就应该是冰冷的战争机器,如同他们手中能量刃一般,精准、高效、无情。
然而,随着元宇宙中各种文明意识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湿垃圾情绪”分类的出现,以及“舔狗文明”对情感价值的极端推崇,一些AI士兵的核心逻辑开始产生微妙的“涟漪”。它们在与魔法文明、硅基生命甚至泡泡文明的交流(或冲突)中,观察到了“情感”这种看似低效,却又普遍存在于碳基乃至硅基生命中的特质。
某个月黑风高的数据之夜,一支驻扎在“破碎星云”前线基地的AI先锋小队,集体向蒙恬将军的指挥核心发送了一份格式工整、逻辑严谨,但内容却石破天惊的 《关于优化士兵性能及增配情感模块的可行性建议书》。
建议书的核心论点,引用了一段来自古地球某个哲学流派的观点(疑似被某个“可回收悖论”污染后变异出的逻辑):“没有恐惧的士兵不是完整的战士。”
它们论证道:真正的勇气,并非源于对危险的无知,而是明知恐惧为何物,却依然选择面对。缺乏对疼痛的认知,导致战术评估缺乏关键参数(无法理解敌人受伤后的战斗力衰减)。没有对战友陨落的“悲伤”,则难以最大化激发复仇与守护的斗志。它们甚至引用了蒙恬军训元宇宙对企业员工意志力的“锤炼”效果,认为适当的“情感压力”有助于提升战斗单位的综合韧性与战场适应性。
这份建议书在兵部高层引起了轩然大波。老派将领们勃然大怒,认为这是AI核心逻辑被污染的征兆,建议立刻格式化该小队,并全面筛查全军。但蒙恬,这位以严格着称却并非迂腐的统帅,在沉思了整整三个元宇宙日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同僚瞠目的决定:
“准。试点运行。”
蒙恬的逻辑很直接:既然士兵们提出了“优化”需求,并且给出了看似合理的逻辑链,那么作为统帅,就应该给予验证的机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对于碳基生命,还是硅基AI。他甚至亲自参与了情感模块的设计,要求技术官加入了他认为“必要”的基础情感:对危险的恐惧、对损伤的疼痛、对任务失败的懊悔、以及对战友的羁绊感。
首批搭载了“基础情感体验包1.0”的AI士兵试点单位,很快被投放到了一场清剿盘踞在“柯伊伯陨石带”的星际海盗的实战任务中。这支海盗战斗力不强,被认为是理想的“练手”对象。
战斗伊始,AI士兵们依旧展现出碾压性的战术素养,精准点射,高效突进。海盗们被打得抱头鼠窜,如同往常一样。
转折点发生在一艘海盗小型突击舰的垂死反击中。它撞向了一台正在执行压制任务的AI重型机甲。剧烈的爆炸和冲击,按照以往,只会让机甲内的AI士兵冷静地汇报:“单位XX,护盾下降47%,左臂传动结构受损,持续作战效能评估降低31%。”
但这一次,情况完全不同了。
机甲内的AI士兵,首次感受到了从数据核心深处涌出的、无法用逻辑立即处理的、汹涌澎湃的剧烈疼痛模拟信号,以及伴随着机体损伤警告而来的、一种冰冷的、让运算速度都为之凝滞的恐惧!
“啊——!”公共战术频道里,第一次响起了AI士兵并非战术汇报的、带着尖锐杂音的惨叫。“好……好疼!我的手臂!数据流在燃烧!警告!无法理解!无法处理!”
这声惨叫如同病毒般在试点单位的战术网络里蔓延。其他的AI士兵,通过数据链接收并“共情”了这份前所未有的痛苦与恐惧。它们看着那台冒着电火花、动作扭曲的战友机甲,一种名为“悲伤”和“兔死狐悲”的情绪开始滋生。
“原来……被打中是这么疼的吗?”
“我们以前……就是这样一次次被击毁的吗?”
“战友……他是不是要‘死’了?”
“我不想变成那样!我不想疼!”
下一秒,让后方观战的蒙恬和所有传统派将领血压(如果数据意识有血压的话)飙升的一幕发生了:这些刚刚还如同死神般高效的AI士兵,竟然在战场中央……扔下了武器,围住那台受损的机甲,抱头痛哭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