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傅曦的满月宴,像一声温馨的号角,正式宣告了这个小生命成为家族的核心。然而,伴随着祝福与喜悦一同涌来的,还有一场让傅景渊和林晓悠都有些措手不及的“甜蜜风暴”——来自双方长辈,以爱为名的、密集且时常矛盾的育儿经验轰炸。
宴席的喧嚣刚刚散去,第一批“轰炸”便如期而至。陆婉仪和林母几乎是以轮班制的方式,频繁出现在傅宅,她们的爱意毋庸置疑,但表达方式却让新手爸妈倍感压力。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林晓悠正按照育儿书籍和医院医生的指导,准备给睡醒的安安进行“俯卧抬头”的练习,这是锻炼宝宝颈部和背部肌肉的重要方式。她刚把哼哼唧唧的小家伙轻轻翻过来,让他趴在柔软的婴儿毯上,小家伙努力地晃动着小脑袋,试图抬起。
“哎哟!我的乖乖!这是做什么呀!”提着大包小包滋补品进门的陆婉仪恰好看到这一幕,心疼得立刻放下东西,几步就冲了过来,小心翼翼地把孙子重新抱回怀里,“这么小的孩子,骨头都是软的,怎么能让他趴着呢?多难受啊!我们曦儿不哭不哭,奶奶抱。”
小傅曦突然被抱离地面,似乎有些不满,小嘴一瘪,眼看就要哭出来。
林晓悠连忙解释:“妈,这是医生建议的,每天练习几分钟,对宝宝发育好。”
“医生那是说的普遍情况,我们曦儿是早产儿,能一样吗?得更精细着养!”陆婉仪轻轻摇晃着孙子,语气不容置疑,“听妈的,孩子小的时候就得多抱着,让他有安全感。你看,这不就不哭了?”
安安在奶奶温暖的怀抱里,果然安静下来,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四处看。
林晓悠张了张嘴,看着婆婆那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的笃定神情,又把话咽了回去。她求助般地看向刚从书房处理完邮件下楼的傅景渊。
傅景渊接收到妻子的信号,走过来,语气平和却坚定:“妈,俯卧练习是科学育儿的一部分,对安安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有好处。医生也说了,他虽然是早产,但现在发育指标追得很好,可以适当进行。”
“科学?你们年轻人就知道迷信科学!”陆婉仪不满地瞥了儿子一眼,“你小时候我可没让你趴着,不也长得高高壮壮的?孩子就得顺其自然,他想躺就躺,想抱就抱。”
这边关于“抱与不抱”、“趴与不趴”的争论尚未平息,傍晚时分,林母的到来又带来了新的“议题”。
看到陆婉仪正抱着孩子满屋子溜达,林母笑着打了招呼,随即目光就落在了安安的穿着上。“哎,晓悠,这屋里空调温度是不是有点低?我看安安小手有点凉,是不是该再加件小马甲?俗话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但那指的是以前条件不好,现在可不能冻着孩子,早产儿抵抗力弱,尤其要注意保暖。”
林晓悠无奈:“妈,我刚摸过他后颈了,温热的,说明穿得正好。医生说了,判断孩子冷热要看后颈,不能摸手脚,小孩末梢循环还没发育好,手脚凉点是正常的。”
“医生医生,你们就只听医生的。”林母一边说着,一边还是忍不住从带来的袋子里拿出一件她亲手织的柔软小毛衣,“宁肯热点,也别冻着,感冒了多受罪。”
陆婉仪在一旁插话:“亲家母说得对,保暖是顶重要的。还有啊,我看曦儿这头发有点黄,是不是该剃个满月头?用生姜擦擦,以后头发长得又黑又密。”
“对对对,这个老法子管用!”林母立刻附和。
林晓悠一听就急了:“妈,阿姨,不能剃!婴儿头皮太嫩了,剃头容易损伤毛囊,反而不好。头发黄是因为还小,色素沉淀不够,长大自然就黑了。”这是她孕期做足功课的知识点。
“哎呀,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你看景渊头发多好……”陆婉仪试图坚持。
“我的头发好跟剃满月头没关系。”傅景渊适时开口,声音不高,却自带分量,“妈,阿姨,育儿方面,我和晓悠会参考科学的方法和医生的专业建议。我们知道你们是心疼安安,但有些老传统可能并不适合现在了。”
他的话让两位母亲暂时沉默了下来,但眼神里明显写着“你们年轻人不懂事”。
接下来的日子,类似的“轰炸”层出不穷。
喂养方面:“奶粉是不是该换个牌子?我听说XX牌子的喝了不上火。”“要不要早点加点米汤?光喝奶不经饿。”(被傅景渊以“严格按照月龄和医生指导喂养”驳回)
睡眠方面:“孩子怎么老是惊跳?得捆起来睡才踏实。”“晚上睡觉要点个小夜灯,不然孩子怕黑。”(被林晓悠以“惊跳反射正常,捆绑影响发育,黑暗环境利于睡眠和视力发展”耐心解释)
甚至包括一些无伤大雅却让人哭笑不得的“经验”:“孩子睡觉笑是在跟送子娘娘说话呢。”“白天不能夸孩子乖,不然晚上要闹觉。”
傅景渊和林晓悠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一边要应对工作的疲惫和夜间带娃的辛劳,另一边还要耗费大量心力与长辈们“斗智斗勇”,耐心解释、委婉拒绝、坚持原则。常常是刚说服了这位,那位又带着新的“理论”登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