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握不住的沙,在书页翻动和笔尖沙沙作响间悄然流逝。
瑾瑜和瑾娴迎来了她们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冲刺年——高三。
家里的气氛也随之变得肃穆而紧张,连最闹腾的弘毅、弘朗都懂事地放轻了脚步。
耀轩在北京的大学生活如鱼得水。
他偶尔在家庭群里分享的动态,充满了学术的碰撞、社团的活力以及帝都的繁华景象。
这些信息,像一扇扇打开的窗,让还在题海中奋战的瑾瑜和瑾娴窥见了未来世界的广阔。
与耀轩的私下联系,姐妹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瑾娴依旧主动,她会把自己觉得特别难的物理题拍照发给耀轩,会在他分享校园樱花盛开的照片时,回复一大串惊叹和向往的表情。
耀轩的回复总是及时而耐心,像一个真正的、可靠的学长,但那份距离感,隔着屏幕也能隐约感受到。
而瑾瑜,则几乎从不主动联系耀轩。
她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和对F大的冲刺中。
只是,当耀轩偶尔发来一段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或是一张带有哲思意味的摄影作品时。
她会停下笔,认真思考,然后回复简短却精准的几句点评。
他们的交流,更像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静默的精神对话,频率很低,却每一次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兰凤在此期间,与我的联系依旧保持着那种带着目的的亲热。
她时常会打电话来,话题总是先从耀轩在北京如何适应、拿了什么奖开始,然后便自然而然地转到瑾瑜和瑾娴的学习状况,尤其是身体状况。
“华华,高三最耗心神了,你可一定得给两个孩子补好身体。我让宇辉托人买了些上等的西洋参和燕窝,明天给你送过去,给孩子们炖汤喝。”
她的语气充满了关切,但那份过于刻意的周到,总让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我婉拒了几次,但她坚持,只好收下,回头让保姆炖了,叮嘱两个女儿一定要喝。
瑾娴会乖巧地喝完,然后说:“兰凤阿姨真好。”
瑾瑜则会微微蹙眉,轻声说:“妈妈,其实不用这样的。”
她心思敏锐,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份好意背后并不纯粹的动机。
一次模拟考后,瑾娴的成绩有些波动,情绪低落。
耀轩在电话里安慰了她许久,给了很多学习方法上的建议。
那天晚上,瑾娴红着眼睛来到我房间,扑进我怀里。
“妈妈,我是不是很笨?是不是……离耀轩哥越来越远了?”
我心疼地抱着她,抚摸着她的头发:“傻孩子,一次考试不代表什么。你的努力,妈妈都看在眼里。你要记住,你努力是为了你自己精彩的未来,而不是为了追上任何人的脚步。耀轩哥哥是很优秀,但我的瑾娴,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比如你的善良,你的热情,你的坚持,这些同样珍贵。”
瑾娴在我怀里默默流泪,许久,才闷闷地说:“我知道了,妈妈。我会调整好的。”
而瑾瑜,则像一棵沉静的小树,在自己的轨道上稳稳扎根,生长。
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顶尖位置,那篇曾获奖的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全年级传阅。
我甚至发现,她在闲暇时开始自学一些简单的视频剪辑和排版软件,说是对F大看重的“综合能力”做准备。
她的目光清晰而坚定,那个繁华的、充满活力的上海,似乎已经在她心中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
高考前夕,家里气氛凝重。
子豪尽量提前回家,陪着孩子们散步放松;
我变着花样做她们爱吃的菜;
连远在北京的耀轩,也发来了长长的鼓励信息,给姐妹俩加油打气。
终于,决定命运的两天过去了。
当瑾瑜和瑾娴走出考场,脸上带着疲惫却释然的笑容时,我和子豪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回了实处。
漫长的等待后,放榜日到来。
结果令人欣喜又在意料之中:
瑾瑜以绝对高分,稳稳达到了F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录取线;
瑾娴虽然与耀轩所在的顶尖学府失之交臂,但也考取了北京另一所非常优秀的“985”高校,读她感兴趣的管理专业。
家里一片欢腾。
芝兰、小丽打来电话祝贺,兰凤和宇辉也亲自登门,脸上是真诚的笑容。
兰凤拉着瑾瑜和瑾娴的手,连连说:“都是好孩子,真为你们高兴!以后在北京和上海,都有照应了。”
她的目光在瑾瑜身上多停留了一瞬,那里面除了祝贺,似乎还有一丝更复杂的、类似于认可的情绪。
夜晚,再次剩下我和子豪两人。
我们坐在花园里,享受着这难得的轻松。
“这下好了,两个丫头都要展翅高飞了。”
子豪感慨道,语气里既有骄傲,也有一丝空巢期的松弛感。
“是啊,”我靠着他,望着星空,“她们走向了不同的城市,也即将走向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