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晨雾裹着咸腥的海风,卷过长兴岛的渔港码头。刚靠岸的“探源二号”打捞船还滴着海水,甲板上堆着刚卸下的潜水设备,卢卡蹲在设备旁调试着个半人高的琉璃装置,装置顶端的琉璃球映着初升的朝阳,在地上投出一圈彩虹。“这是‘水下琉璃探测仪加强版’!”他拍着装置侧面的防水胶带,胶带层层叠叠缠得像个彩色粽子,“上次蓬莱进水是没加‘渤海盐度调节器’,这次我掺了长兴岛的海泥,能穿透五米沉船残骸!”话音刚落,装置突然“滋啦”一声冒出火花,顶端的琉璃球“嘭”地炸开,喷出一团白色粉末,正好落在刚登船的渔村向导老海头上——粉末是卢卡试加的“荧光定位粉”,把老海的白发染成了亮绿色。
“小同志这‘染发粉’挺时髦啊!”老海抹着头上的粉末笑,手里的渔叉还挂着刚捕的鲅鱼,鱼鳃上的海水滴在甲板上,晕开小小的水圈,“你们要找的沉船在‘老龙窝’海域,那片海底全是明末的老渔网和浮冰碎块,去年有南方来的打捞队,机器人刚下去就被渔网缠成了‘粽子’!”他领着众人走到码头的了望塔下,指着远处海面上的一道黑色阴影:“看见没?那片总飘碎冰的地方就是老龙窝,底下的沉船是我爷爷那辈就传下来的‘宝船引子’,说船里藏着‘镇海的宝贝’,逢年过节渔民都要去烧纸祭拜。”顾老举着望远镜观察,镜头里的碎冰随着海浪浮动,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根据造船瓷谱记载,补给船沉没时载着‘船用罗盘’和‘多国工匠信物’,罗盘的瓷嵌磁石是关键,能还原当年的定位技术。”
陆沉的无人机升空后传来全息投影,老龙窝海域的三维图上,沉船的轮廓像一条侧卧的巨鲸,周围标注着“渔网密集区”“暗礁群”“低温区”:“走私残党这次动用了专业设备,卫星监测到三艘无标识快艇在附近徘徊,他们的目标是罗盘里的‘磁石定位法’——这种古代定位技术能改良现代水下导航,绝不能被他们抢走。”他话刚落,就见阿扎姆扛着个半人高的藤编篮跑过来,篮子里铺着云锦衬布,边缘缠着防水绳:“这是‘水下文物防护篮’,藤条泡过桐油,防水还防碰,比铁篮子轻三倍!”拉吉凑过去看,突然指着篮子底部笑:“你这编的是‘鸵鸟纹’还是‘海星纹’?怎么看都像一团乱麻!”阿扎姆脸一红,伸手去拍拉吉,结果不小心碰倒了卢卡的探测仪零件,琉璃镜片滚得满甲板都是。
临时作战会议在渔村的老海家召开,炕桌上摆着刚蒸好的鲅鱼饺子和海菜包子,香味混着海风的咸腥漫满屋子。全息投影将任务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苏婉清带卢卡、阿扎姆调试水下设备,老海指导规避浮冰和渔网;“第二阶段”张斌、林晓星、拉吉跟着陆沉潜水探船,重点寻找罗盘和日志;“第三阶段”顾老在船上建立临时实验室,负责文物初步修复。“我也要潜水!”卢卡举着啃了一半的饺子喊,嘴角沾着鲅鱼馅,“我的探测仪能找磁石,琉璃对磁场有反应!”老海夹了个海菜包子递给他:“渤海这时候水温才四度,穿潜水服都冻得打哆嗦,你这小身板扛得住?”卢卡拍着胸脯:“我穿了阿扎姆编的‘藤编保暖背心’,里面塞了鹅绒!”说着掀开外套,露出件黄绿色的藤编背心,藤条间的鹅绒都快露出来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次日清晨,打捞船驶到老龙窝海域。海面飘着零星碎冰,老海用渔叉敲了敲船舷:“现在是涨潮期,暗流弱,适合潜水,再过两小时退潮,渔网会被卷起来,连机器人都进不去!”陆沉指挥特勤队员固定打捞船,潜水钟缓缓放下,苏婉清隔着玻璃朝里面的张斌喊:“水下通讯器每三分钟联络一次,发现文物先标记,别擅自搬动——罗盘可能嵌在沉船的舵舱里,周围有暗榫机关!”林晓星攥着缠了云锦的青铜刻刀,刀鞘上挂着老海给的护身符——用墨鱼骨刻的小渔船,据说能防水下暗流:“放心吧苏博士,我带了‘冰面清理刻刀’,遇到浮冰能凿开!”拉吉晃着手里的特制开锁器,锁器顶端是琉璃做的船锚形状:“沉船的舱门是‘郑和榫卯锁’,我研究了瓷谱,三分钟就能打开!”
潜水钟下沉到十五米处,海水从浅蓝变成墨蓝,水温骤降,潜水服的保暖层都挡不住寒意。卢卡的探测仪突然发出“滴滴”的急促警报,屏幕上的光点密密麻麻聚成一团。“找到磁石了!”卢卡激动地拍着探测仪,结果用力过猛,仪器从手中滑了出去,朝着下方的沉船坠去。张斌赶紧追过去,指尖刚碰到仪器,就被一股暗流卷得打了个转——水下的老渔网像一张巨网,正随着暗流晃动,探测仪正好卡在渔网的网眼里,旁边的浮冰碎块“哗啦啦”砸下来,差点砸中林晓星的头盔。
“是‘流动渔网阵’!”老海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焦急,“退潮期要到了,渔网会越缠越紧!”阿扎姆突然掏出随身携带的藤编刀,这刀是用晒干的红柳藤做的,刀刃锋利还能弯曲,他顺着渔网的纹路划去,藤刀像游蛇一样穿过网眼,缠住探测仪的挂绳。就在这时,拉吉突然指着沉船的舵舱方向:“那里有光!”众人望去,舵舱的窗口透出微弱的绿光,不是水下生物的荧光,而是琉璃特有的折射光——显然有人比他们先进入沉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