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紫禁城,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乾清宫内,万历皇帝端坐在紫檀木雕龙宝座上,面色沉凝。他今日穿着明黄色团龙常服,头戴乌纱翼善冠,虽值盛年,但眼角已现细纹,显是朝政繁忙所致。
郭维城。万历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在。郭维城疾步上前,跪地听旨。他今日穿着绯色麒麟补服,腰系金带,虽年过五旬,但身姿挺拔,目光如炬。
朕命你为钦差大臣,彻查御药房一案。赐你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万历的声音冷峻,务必查个水落石出,绝不姑息!
臣领旨!郭维城重重叩首,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
东宫慈庆宫内,烛影摇曳,一场密议正在暖阁中进行。
朱常洛身着杏黄色绫缎蟒袍,指节分明的手轻叩紫檀木扶手椅的雕花处。这位太子殿下虽年仅二十余,眉宇间却已凝着七年储君生涯留下的沉郁。他目光扫过屋内众人,最终落在岳父郭维城身上:“郑贵妃在宫中经营多年,党羽遍布,父亲此次查案,务必小心。”
郭维城捋须沉吟:“殿下放心,老臣自有分寸。只是这查案之法...”
“外祖,”一个奶声奶气却异常清晰的声音突然响起,2岁半的朱徵妲从母亲身边探出头来,粉色素缎小袄衬得她小脸如玉,“老爷爷说,查案要明暗两条线。明线由外祖吸引注意,暗线要找可靠的人暗中调查。”
郭维城俯身向前,压低声音:“小郡主此言甚妙。明面上,老臣可大张旗鼓查问无关紧要之人;暗地里,须得寻一心腹,从郑贵妃身边人入手...”
朱常洛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官窑青瓷茶盏上的纹路。他身为太子,处处受制,连查案都要如此迂回,心中不免涌起一阵苦涩。然而看着眼前一双儿女,目光又柔和下来。
郭氏身着浅紫色绫锦凤纹袍,霞帔轻垂,闻言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惊讶地看向女儿:“妲儿,这些是谁教你的?”
三岁半的朱由校原本安静地坐在绣墩上摆弄手中的小木锤,听到妹妹说话,抬起头来,眨着明亮的大眼睛:“妹妹晚上给我讲故事时说的。”
朱常洛与郭氏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眼神。他们这个女儿生来与众不同,不仅过目不忘,更时常说出些令人惊异的见解,问她是何人所说,只推说是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梦中相授。
“可以找王天瑞舅舅帮忙,还有王升舅舅和王道享舅公。”
“王升?王道享?”郭维城微微一怔,随即若有所思地捋着胡须,“王升是王才人之兄,现任宫廷侍卫;王道享是王恭妃之兄,任职锦衣卫指挥佥事。确实都是可靠的人选。”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没想到这个小外孙女连这些关系都如此清楚。
朱徵妲继续道,声音稚嫩却条理分明:“老爷爷说,要铲除崔文升、张宣、伊进朝这三个坏蛋。尤其是崔文升,必须要死。”她的小脸突然严肃起来,“但是对外要说:崔文升此人心思不正,总是打着郑贵妃的名号做坏事。这样郑贵妃就不敢明目张胆地保他了。”
朱常洛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不由得坐直了身子。他没想到女儿竟能说出如此老练的话,这分明是要让郑贵妃弃车保帅,不敢公然庇护崔文升。
“妙啊!”郭维城忍不住击节赞叹,随即意识到失态,忙压低声音,“此计甚妙!既除奸佞,又让郑贵妃无从反驳。”
朱常洛沉吟片刻,修长的手指在紫檀木扶手上轻轻敲击:“暗线方面,加上沈现师父,可以五路并进。”他目光转向郭维城,“父亲明面上查案,吸引注意;沈现武艺高强,暗中查访;王升在宫中侍卫中暗中留意;王道享则在锦衣卫中搜集证据。王天瑞则扮作药商。五管齐下,必能将这些祸害连根拔起!”
三岁半的朱由校原本安静地摆弄手中的小木锤,听到沈现的名字,立刻抬起头来,挥舞着小锤子:“沈师父最厉害了!一锤一个坏蛋!”稚气的话语让紧张的气氛稍缓。
郭氏轻抚女儿的发顶,眼中既有骄傲也有担忧。她这个二女儿真是聪慧过人,
远处的宫女们身着青色粗绫宫装,低眉顺目。两个小太监穿着浅蓝色细布袍子,垂手侍立在珠帘外。东宫用度虽比民间奢华,但较之皇宫却简朴许多——紫檀木家具虽精致却不繁复,官窑瓷器摆放得宜却不多,绫锦帐幔素雅而不绣金缕,蜂蜡蜡烛燃着柔和的光,不及皇宫中用的蜜蜡明亮。
朱由校跳下绣墩,举着小锤锤跑到郭维城面前:“外祖,我用小锤锤帮你打坏人!”孩童天真烂漫的话语让紧张的气氛稍缓。
郭氏轻抚女儿的发顶,柔声问:“妲儿,那老爷爷还说了什么?”
朱徵妲歪着头,大眼睛在烛光下闪着智慧的光芒:“老爷爷说,坏人藏树叶,就找摇树的人;坏人藏水里,就找搅水的人。”
郭维城闻言神色一凛,捋须的手顿住了:“此言精妙!所以不该只查行事之人,更要查背后指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