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事进入白热化,为最大限度降低有人平台损失并获取不对称优势,中美双方均投入了大规模、多类型的无人机系统。这场在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度展开的“无人战争”,以其高强度、低伤亡、全天候的特点,深刻改变了战场形态,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一环。
______
场景一:高空幽灵——战略侦察与穿透
时间: 凌晨,高空同温层。
主角: 无侦-8高超音速侦察无人机。
任务: 凭借其火箭动力和极速(推测超过3马赫),无侦-8在一次性的有人战机护航突破后,独自深入敌防空火力圈,对位于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和那霸港进行最后一次战前详查。
过程描写:
无侦-8像一道黑色的利箭,在近3万米高空以难以拦截的速度掠过。下方,敌军的防空雷达屏幕上只留下一个快速移动、闪烁不定的光点。
它搭载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和光电设备,对机场跑道状态、机库开启情况、港口舰船部署进行最后一次“踩点”,数据通过高速数据链实时传回后方指挥中心。
完成任务后,无侦-8按预定程序脱离,返回预定空域,由运-20改装的空中回收平台尝试进行回收。
战略价值: 为即将发起的火箭军和空军打击,提供了最实时、最精确的目标信息。
场景二:隐身猎手——对敌纵深的精确打击
时间: 紧随无侦-8侦察之后。
主角: 攻击-11隐身无人攻击机。
任务: 在歼-20机群和电子战飞机的掩护下,一个由4架攻击-11组成的编队,利用其优异的全向隐身能力,低空突防,目标是摧毁嘉手纳基地的防空指挥中心和关键雷达站。
过程描写:
攻击-11编队像一群暗夜蝙蝠,悄无声息地穿透敌军前沿防空网。地面防空雷达难以有效锁定。
抵达目标区域上空后,攻击-11迅速跃升,弹舱开启,投掷精确制导炸弹(如小型滑翔炸弹)或小型空地导弹。
完成投弹后,无人机不做停留,立即俯冲脱离,再次进入低空隐身状态返航。地面目标在突如其来的精准打击下化为火海。
战术特点: 实现了“发现即摧毁”,且避免了飞行员被俘的风险。
场景三:长空之眼——持续监视与战术支援
时间: 白天,中空。
主角: TB-001“双尾蝎”等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
任务: 在台岛西部海域和我方控制区后方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巡逻,为前线部队提供实时战场监控、火力引导和电子侦察。
过程描写:
TB-001在数千米高空持续巡航数十小时,其光电吊舱和雷达如同永不疲倦的眼睛,监视着敌军的调动、后勤车队和临时集结地。
当发现一个敌军的自行火炮阵地正在转移时,TB-001并未自行攻击,而是将目标坐标和图像实时传输给后方的远程火箭炮部队。几分钟后,一轮精确的炮火覆盖了该区域。
另一架TB-001则挂载电子干扰吊舱,对特定区域的敌军战术通讯进行压制,使其指挥失灵。
场景四:蜂群来袭——低成本饱和攻击
时间: 傍晚。
主角: 中小型自杀式/巡飞弹无人机群。
任务: 我军使用车载或舰载发射装置,向敌前沿指挥所、雷达站、防空阵地等发起“蜂群”攻击。
过程描写:
数百架小型无人机如同蝗虫过境,铺天盖地而来。它们造价低廉,数量庞大,飞行轨迹难以预测。
敌军近防系统(如“密集阵”)全力开火,击落数十架,但仍有大量无人机突破防线,或直接撞击目标引爆,或在目标上空盘旋寻找最佳角度后俯冲攻击。
这种攻击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物资损耗,其昂贵的防空导弹用于拦截廉价无人机,效费比极低。
场景五:无人海战——水面与水下的较量
海上: 我军的无人艇群(如JARI-USV)在有人舰艇的指挥下,前出执行侦察、布雷、甚至对敌小型舰艇发起“狼群”式攻击。
水下: 无人潜航器(UUV)秘密潜入敌港口附近,进行水文侦察、监听,或布设智能水雷。
章节结尾:
夜幕降临,一架完成任务的TB-001无人机平稳降落在前线简易机场。地勤人员迅速为其补充燃料、挂载弹药,准备下一次出击。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各类无人机的光点依然在不停闪烁,穿梭于战场的各个角落。
一位年轻的无人机操作员,在后方方舱内结束了长达8小时的操控任务,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他看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前线画面,对身边的战友感叹道:“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决定生死的战争。”
无人装备的大规模应用,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作战半径和持续作战能力,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消耗着敌人的实力和意志。这片“无人战场”,正悄然成为压垮敌人的又一根重要稻草。
喜欢怒海争锋请大家收藏:(064806.com)怒海争锋www.064806.com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