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礁岛,破晓前
海雾像一层轻纱笼罩着新建的烈士陵园。海军陆战队中校陈默踏着露水浸润的台阶缓步而上,作战靴踩在刚刚铺设的花岗岩路面上,发出沉闷的回响。他的指尖划过汉白玉栏杆上精细雕刻的浪花纹路,在晨雾中摸到一丝沁凉的湿润。
报告指挥部,风力三级,能见度良好。他按住耳麦低声汇报,声音在空旷的陵园里激起轻微的回音。远处,最后一批工程兵正在撤走脚手架,电焊枪的蓝光在雾中若隐若现。
陈默走到纪念碑基座前,单膝跪地。他的手掌紧贴大理石表面,感受着石料深处传来的冰凉。这块产自山东莱州的雪花白大理石,是专门从革命老区沂蒙山运来的。石匠们用了整整三十六个昼夜,才将它雕琢成奔涌的海浪形状。
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广场
三军仪仗队队长高远站在红旗轿车旁,凝视着天边渐亮的晨光。他手中捧着一个紫檀木匣,匣内铺着明黄色绸缎,上面整整齐齐排列着十二枚军功章——那是要送往东礁岛的十二位共和国卫士勋章获得者的遗物。
队长,时间到了。副手轻声提醒。
高远深吸一口气,指尖抚过木匣边缘。那里刻着一行小字:山河无恙,英灵永驻。他抬头望向东方的天空,恰好看见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轮廓镀上金边。
东礁岛烈士陵园入口
老渔民周海生的轮椅停在台阶前。这位参加过1974年西沙海战的老兵,如今双腿已不能行走。他的孙女周小雨蹲下身,仔细为他整理胸前挂满的勋章。
爷爷,您真的要走上去吗?医生说过......
老人颤抖的手突然抓住孙女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五十年前,我的战友们躺在甲板上流血的时候,没人问过他们能不能站起来。他浑浊的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今天,我就是爬,也要爬上去!
陵园中央纪念碑
一百零三块黑色花岗岩墓碑呈扇形排列,每块墓碑上都镶嵌着铜质的五角星,星内刻着烈士的指纹复刻。
陈默中校站在第47号墓碑前,轻轻放下一架歼-15战斗机的微缩模型。这是飞行员王浩生前最珍爱的收藏。墓碑下方,刻着他牺牲前最后一句无线电通话:别管我,继续攻击!
兄弟,你女儿会走路了。陈默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压在模型下面,嫂子说,她第一次开口叫的是。
海风突然变得猛烈,将照片吹得哗啦作响。照片上,穿着小海军服的女孩正对着镜头甜甜地笑。
仪式现场
上午九时整,军乐队奏响《烈士纪念日号角》。中央军委副主席杨震宇上将缓步走向纪念碑,他的军靴踏在石板上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陵园。
上将的手微微发抖。五十年前,他还是个新兵时,曾亲眼目睹老班长在东礁岛附近海域跳帮夺舰,用身体堵住了敌人机枪射孔。今天,他终于找到了老班长留在敌舰上的唯一遗物——一枚刻着名字的铜扣。
老班长......上将单膝跪地,将铜扣轻轻嵌入纪念碑基座特制的凹槽中,咱们的岛,回家了。
铜扣严丝合缝地卡进大理石,发出的一声轻响。
观礼区
军医林雪抱着三岁的儿子,站在家属区最前排。孩子指着高耸的纪念碑问:妈妈,为什么爸爸的名字在太阳里?
林雪抬头望去,恰好看见阳光穿过纪念碑顶部的镂空五角星,将两个字映照得金光璀璨。她蹲下身,指着孩子胸前的小小勋章:因为爸爸变成了光,永远守护着我们。
空中仪式
随着21响礼炮轰鸣,海军航空兵的歼-15编队以烈士队形掠过陵园上空。长机突然拉起,其余战机散开成利剑队形,在蓝天上划出十道白痕。
最震撼的一幕出现在最后一刻——一架运-20运输机低空飞过,舱门开启,无数洁白的花朵倾泻而下。那是专门培育的东海白梅,花瓣在空中舒展,宛如无数翱翔的白鸽。
陵园深处
夜幕降临时,陈默中校独自回到纪念碑前。他惊讶地发现,每块墓碑前都放着一盏小小的青铜灯,灯焰在海风中摇曳却不熄灭。
守陵的老兵告诉他,这是特别设计的长明灯——灯油中添加了东海海底提取的矿物质,一盏灯可以燃烧整整十年。更神奇的是,每当海风达到七级时,所有灯焰会同时转向北方,就像在向祖国大陆致意。
陈默走到纪念碑背面,发现这里还留着一块无字碑。老兵解释道:这是给未来的英雄准备的。但愿它永远空着。
海风渐强,浪涛声从礁盘传来,与长明灯的火苗摇曳节奏奇妙地重合。陈默恍惚听见,那涛声中似乎夹杂着熟悉的军号声,还有若有若无的应答:
喜欢怒海争锋请大家收藏:(064806.com)怒海争锋www.064806.com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