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水下150米。
长城200如同一头沉睡的巨鲸,悄无声息地悬浮在温跃层上方。这是中国最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采用革命性的无轴泵推技术,水下噪音降至95分贝以下,比洛杉矶级潜艇更安静。
艇长马一鸣大校站在声呐舱内,盯着彩色显示屏上变幻的声纹图谱。他已经在这个位置站了六个小时,双腿因长时间不动而微微发麻,但眼睛依然锐利如鹰。
徐洋,汇报最新情况。马一鸣的声音很轻,在潜艇里,每个人都学会了用气声说话。
声呐官徐洋中尉推了推眼镜,指向屏幕一角:艇长,东经125度36分,北纬26度12分,还是那个异常信号。过去两小时内,它每隔37分钟准时出现一次,持续时间4分28秒,分毫不差。
马一鸣皱眉。这个坐标正是三天前向阳红10号科研船遭遇不明水下物体的位置。上级命令长城200秘密前来调查,但要求绝对保持隐蔽——连常规的主动声呐脉冲都不允许发射。
频谱分析呢?
徐洋调出另一组图像:您看这个谐波结构,既不是螺旋桨噪音,也不是反应堆循环泵的振动。最奇怪的是这个低频部分...他放大一段波形,像不像鲸鱼的叫声?
马一鸣凑近屏幕。确实,那段声纹有着生物声呐特有的韵律感,但频率却低得不自然,更像是某种...人工合成的鲸歌。
把这段录音发给技术组,让他们比对一下海洋生物数据库。马一鸣下令,同时看了眼舱壁上的深度计——150米,正好处于温跃层上方。这个深度既能避开大部分商业船只的干扰,又能利用水温差隐藏自身的热信号。
艇长!徐洋突然压低声音,异常信号又出现了!这次强度增加了30%!
主屏幕上,一道橙红色的声纹波纹突然炸开,像一滴血落入清水。马一鸣立即戴上耳机,那声音直接钻入他的鼓膜——一种低沉的、几乎带有金属质感的嗡鸣,尾音却诡异地向上扬起,如同某种未知深海生物的悲鸣。
这不是自然声源。马一鸣摘下耳机,后背渗出冷汗,有人或东西在模仿鲸类通讯,但目的是什么?
会不会是美国人的海豚计划徐洋猜测道,听说他们训练过军用海豚...
马一鸣摇头。他曾在海军指挥学院研究过各国水下作战技术,美军确实有过海洋哺乳动物项目,但主要用于排雷,而非这种复杂的声学信号。
报告艇长!通讯官突然闯入声呐舱,战区司令部紧急通报,日本号常规潜艇一小时前离开佐世保基地,航向直指我海域!
马一鸣眼神一凛。级是日本最先进的柴电潜艇,采用瑞典斯特林发动机,水下续航力惊人。如果它此刻正朝这边驶来...
全艇静默航行!关闭非必要电路,深度维持不变,航向调整至090!马一鸣迅速下令。在潜艇对决中,先被发现的一方往往就是输家。
长城200如同一片落叶般轻盈地转向东方。马一鸣回到指挥台,盯着战术屏幕上的水文数据。东海的水下地形复杂,大陆架边缘的陡坡能形成天然声波通道,但也可能成为敌人的伏击点。
艇长,那个异常信号...徐洋的声音从声呐舱传来,它变了!现在听起来像是...求救信号?
马一鸣戴上耳机。确实,原本规律的嗡鸣现在变成了急促的三短三长三短——国际通用的SOS摩尔斯电码!
它在引我们过去。马一鸣喃喃自语。这明显是个陷阱,但如果是陷阱,为什么用如此明显的方式?除非...陷阱不是针对他们的。
徐洋,能判断声源距离吗?
被动声呐无法精确定位,艇长。但根据衰减率估算,应该在10海里范围内,深度...难以置信,至少800米!
马一鸣眉头紧锁。800米远超常规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就连长城200的最大工作深度也只有600米。什么样的设备能在如此深的海底活动?
航向调整至125,深度降至200米,速度保持5节。他最终决定,我要看看这到底是什么鬼东西。
随着长城200缓缓下潜,舱内的气压逐渐升高,几名水兵开始不自觉地吞咽以平衡耳压。马一鸣盯着声呐屏幕,那个奇怪的信号依然在持续发送SOS,但每隔几分钟就会短暂中断,仿佛被什么干扰了一样。
艇长!新接触!徐洋突然喊道,西北方向,距离约15海里,机械噪音特征匹配...是级!
战术屏幕上立刻出现一个新的红色标记,正以15节的速度向他们靠近。马一鸣迅速心算——按照这个航向和速度,将在40分钟内进入鱼雷射程。
保持航向,速度降至3节。马一鸣下令,同时打开保险柜取出作战预案。如果被迫交战,长城200装备的鱼-10鱼雷足以击沉,但那意味着彻底暴露位置,甚至可能引发全面冲突。
艇长,那个SOS信号又变了!徐洋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现在它变成了...中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