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和尚》之一。
清康熙年间,山东诸城县有个书生名叫丁紫宸,字晓星,是明末清初着名文人丁耀亢(号野鹤)之孙。
丁紫宸年方二十,已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更难得的是性情谦和,深得乡里敬重。
这年春日,丁紫宸与三五好友同游常山,归来后便一病不起。
起初只是微感风寒,谁知病情日渐沉重,不过三五日工夫,竟已水米不进,气息奄奄。
一日黄昏,丁紫宸忽然睁开双眼,环视围在床前的父母妻儿,轻声道:“我命不久矣,你们……好自为之。”
说罢便闭目长逝。
丁家上下顿时哭作一团,急忙布置灵堂,准备后事。
按照当地习俗,遗体需停放三日方可下葬。
谁知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守灵的家仆突然连滚带爬地冲到院中,大呼小叫:“少爷……少爷他……”
众人闻声赶来,只见丁紫宸竟然坐起身来,面色虽然苍白,眼中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明。
他环视惊愕的众人,缓缓开口道:“我如今悟道了。”
丁父丁母又惊又喜,却又满腹疑虑。
丁母擦着眼泪问道:“我儿,你……你真的活过来了?”
丁紫宸微微颔首:“母亲不必担忧,孩儿确实死而复生。
只是此番经历,已让我明白许多道理。”
“你且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丁父急切地问道。
丁紫宸目光深远,仿佛在回忆什么:“昨夜魂魄离体,见到许多奇异景象,更有一位女子向我索债。
我这才知道,前世种下的因,今生必要偿还。”
丁父心中一震,想起城外山寺中的慧明禅师精通佛法,或许能解此谜,便立刻派人前去相请。
慧明禅师应邀而来,年约六旬,眉宇间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来到丁紫宸榻前,合十行礼。
丁紫宸欠身还礼:“有劳禅师前来。”
“听闻丁公子死而复生,更言悟道,老衲特来请教。”
慧明禅师在榻前坐下。
“请教不敢,只是有些疑惑,想请禅师开示。”
丁紫宸道,“请禅师为我讲解《楞严经》。”
慧明禅师点头应允,从经文的起源讲起,娓娓道来。
然而每讲完一节,丁紫宸都摇头说不对。
“禅师所讲,皆是经文字面之意,未达真谛。”
丁紫宸叹道。
慧明禅师不怒反惊:“不知公子有何高见?”
丁紫宸闭目沉思片刻,道:“佛法不在文字间,而在心性中。
若能使我的病痊愈,证悟佛法又有何难。
只是眼下,需得先医治这肉身。”
他睁开眼,对父亲道:“城西有位名叫陈梦鹤的郎中,虽不以行医为业,但医术精湛,定能治我的病。父亲应当诚心请他来。”
丁父闻言,立即派人去请。
谁知这陈梦鹤性情古怪,三次相请都推辞不来。
直到丁父亲自登门,陈梦鹤才勉强答应。
陈梦鹤年约三十,青衫布履,气质儒雅,更像一个书生而非郎中。
他来到丁家,见了紫宸的症状,并不急于诊脉,而是仔细询问了病发前后的情形。
“那日游常山,可曾遇到什么异常?”
陈梦鹤问道。
丁紫宸微微蹙眉:“只在半山腰一处紫花丛中小憩片刻,归来后便一病不起。”
陈梦鹤点头,这才为丁紫宸诊脉。
只见他三指搭脉,闭目凝神,忽然眉头一皱,睁眼道:
“公子脉象奇特,似有外邪侵扰,又似心结郁积。我开一方药,或可缓解。”
他开出的药方也十分奇特,除了寻常药材,还要求取紫花根茎为引。
丁家仆人急忙去常山采来紫花,按方煎药。
说来也奇,丁紫宸服药后,不过半日,面色便见红润,精神也好了许多。
连服三日,已能下床行走。
丁家上下欣喜若狂,重金酬谢陈梦鹤。
陈梦鹤却只取诊金,不受厚礼,告辞而归。
陈梦鹤回到家中,已是黄昏时分。
他独居一院,平日以读书种药为乐。
这天晚上,他正在书房整理医案,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油灯摇曳不定。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女子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前。
这女子身着素衣,面容姣好,却面无血色,周身透着一股寒气。
陈梦鹤心中一惊,强自镇定道:“姑娘是何人?为何夜闯寒舍?”
女子施了一礼,声音幽幽:“小女子秋云,本是青州董尚书府中的侍儿。冒昧来访,实有要事相告。”
“请讲。”
陈梦鹤心中警惕未消。
“先生今日所救的丁生,前世乃是一位高僧,法号紫花。
我与他有夙世冤仇,如今终于得以追报,先生为何又要救他,让他活过来呢?”
女子语气转冷。
陈梦鹤愕然:“姑娘此话何意?丁公子分明是活人,怎说是救他活过来?”
秋云冷笑一声:“先生有所不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