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一号” 率领的宇宙海边际探索舰队返回新域时,整个多元共生体系都沉浸在 “超宇宙海发现” 的兴奋中。多元宇宙共生议会紧急召开 “超宇宙海探索筹备会议”,38 个文明的代表齐聚共生圣殿,全息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边际之海的影像 —— 原生族守护的宇宙胚胎、渐变色彩的边际能量带、以及那道隐藏在深处的 “宇宙海边界”,每一幕都让代表们对超宇宙海充满期待。
“要跨越宇宙海边界,核心是攻克‘全维度能量融合技术’。” 念跃站在讲台前,调出原生族提供的超维度能量风暴数据,“边界周围的超维度能量风暴,包含 12 个维度层级的能量,普通的多元能量融合技术无法抵御,必须将超维、古超维、生命、晶体、流雾、本源、暗能量(已净化)等 7 类核心能量,融合为‘全维度共生能量’,才能构建出能抵御风暴的防护层与推进系统。”
古炎补充道:“古超维文明的文献中,记载过‘全维度能量融合的理论框架’—— 需要以‘多元共生核心’为基础,嵌入‘原生宇宙能量碎片’(来自宇宙胚胎),再通过‘跨维度符文矩阵’引导能量融合,形成稳定的全维度能量流。但文献中没有具体的融合参数,需要我们自主研发。”
会议决定成立 “全维度技术攻坚组”,由林晓担任组长,古炎(古超维技术)、晶语使者(晶体能量调控)、雾语使者(流雾能量适配)、铁械族工程师(机械承载设计)、原生族本源使者(原生能量支持)为核心成员,在新域的 “多元技术研究院” 设立专项实验室,限期 3 个月攻克技术难题。
攻坚组的研发过程充满挑战。首先面临的是 “能量兼容性” 问题 —— 暗能量(即使已净化)与原生宇宙能量的属性相互排斥,直接融合会引发能量爆炸。林晓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提出 “符文缓冲层” 方案:在多元共生核心外,用古超维符文与晶核符文编织双层缓冲层,先将暗能量转化为 “中性能量”,再与原生能量融合,成功解决了排斥问题。
第二个难题是 “能量控制精度”—— 全维度能量流的维度层级高达 12 层,任何一层能量波动超过阈值,都会导致融合失败。晶语使者提出用 “晶体能量传感器” 实时监测各维度能量波动,传感器的精度达到 “纳米级”,能在 0.1 秒内捕捉到能量异常,再通过晶体网络快速调整能量输出,确保融合稳定。
第三个难题是 “设备承载能力”—— 全维度能量的强度远超现有设备的承受极限,普通的超维合金会在能量流中融化。铁械族工程师提出 “多元复合装甲” 方案:将晶核族的晶体装甲、流雾族的雾态防护层、铁械族的强化合金融合,形成三层防护结构,外层抵御能量冲击,中层吸收多余能量,内层保护设备核心,经测试,这种装甲能承受全维度能量流的持续冲击。
3 个月后,首台 “全维度能量融合发生器” 研发成功。当发生器启动时,7 类能量在多元共生核心中有序融合,形成一道呈现出 “彩虹色” 的全维度能量流,能量流稳定且可控,强度达到抵御超维度能量风暴的标准。同时,基于该发生器的 “全维度防护盾” 与 “全维度推进引擎” 也同步研发完成 —— 防护盾能覆盖 10 公里范围,抵御 12 级超维度能量风暴;推进引擎的速度是多元宇宙穿梭舰的 5 倍,能在风暴中稳定航行。
技术攻坚完成后,议会决定开展 “超维度能量风暴预演”,模拟跨越宇宙海边界时的极端环境,检验设备的可靠性。预演地点选在边际之海的 “风暴模拟区”—— 这里的能量环境与宇宙海边界相似,原生族通过调控边际能量带,可制造出不同强度的超维度能量风暴。
“超宇宙海探索先锋舰”(由 “共生一号” 改装)搭载全维度设备,前往风暴模拟区。当模拟风暴达到 10 级时,先锋舰启动全维度防护盾,盾体泛起彩虹色光芒,风暴的能量冲击在盾体上,只激起轻微的涟漪;当风暴提升至 12 级(与宇宙海边界风暴强度一致)时,推进引擎启动,先锋舰在风暴中平稳航行,设备运行正常,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预演成功!全维度设备完全符合跨越边界的要求!” 林晓的声音通过跨宇宙通讯传来,议会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本源使者兴奋地表示:“有了这种技术,你们不仅能安全跨越宇宙海边界,还能在超宇宙海的复杂能量环境中自由探索!”
预演成功后,议会启动 “超宇宙海前哨站建设计划”—— 在边际之海靠近宇宙海边界的位置,建设一座 “跨宇宙前哨站”,作为探索超宇宙海的基地。前哨站的建设由联盟与原生族共同负责:
选址与基础建设:原生族负责选择能量稳定的 “边际平原”,并用原生能量晶壁构建前哨站的主体框架,这种框架能吸收边际能量,为前哨站提供持续能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