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让司马懿领军消息,还是引起不少动静,不过这个也很正常,司马懿不是宗室。这情况也很正常。
历史上,魏灭燕之战”发生在公元238年,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对盘踞在辽东地区的公孙渊进行了一场征服战争。自从汉朝末年以来,各割据势力盘踞一方,而这公孙家族则牢牢占据着辽东地区,在此鱼肉一方百姓。
作为一位相当出色的军事家,曹操不断加快统一北方的进程,而这公孙家族在名义上依附于魏国政权,但却暗中与东吴政权相勾结。等到公孙渊自立为王之后,更是多次骚扰魏国边境,这时魏国的统治者魏明帝实在不满,便派遣司马懿带领军队前往讨伐。
双方在襄平一带展开了交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胜利,俘虏了公孙渊,使得辽东地区全部归于魏国的统治之下。
由于利益因素使得当时的局势极度混乱,或许今天还是敌人,但明天却成为了友军。这公孙家族最开始也依附于曹魏势力,但等到之后却暗中与孙吴政权相勾结,经常写信往来商量反抗曹魏的方法。却不料他们其中一次的情报竟然被曹魏政权方面所获得,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曹魏政权方面愤怒不已,立刻派遣大将军王雄从海上以及陆上兵分两路对公孙渊发起攻击。
虽然朝中官员也极力劝阻,认为事发突然不一定能够获得胜利,奈何魏国皇帝没有听从。战争的结果,果然以王雄失败告终,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暂时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公孙渊之前派往东吴政权的使者带回了新的消息,竟然发现这吴国的国库竟然太不充裕,基于此,还不如与曹魏政权方面交好。公孙渊这才醒悟过来,但又实在羡慕东吴的广阔人口,因此便杀害了东吴使者又向魏国方面递上了降书,使得魏国皇帝喜悦。对于公孙渊政权的突然叛变,孙权实在悲愤,本来打算从海路对其发起进攻。
还是在手下陆逊等人的极力劝阻之下,这才作罢。而魏明帝也派遣了一系列的使者出使公孙家族,考察其是否真正想要归顺。在这其中因为突发了一些变故,导致使者回到京城之后向魏明帝陈述了在公孙家族事情的经过。魏明帝立刻联合鲜卑等少数民族发起攻击,虽说兵力众多,但由于地形不熟悉导致曹魏政权再次遭遇失败。
或许是意识到了不管怎样曹魏势力都不会轻易的放过他,公孙渊干脆自立为燕王,并设置了文武百官,派遣使者拿着自己的命令前往各边疆少数民族,许诺给他们加官进爵,想要用这些人去骚扰魏国的北方边境。
等到第二年又主动与东吴政权方面交好,得到了东吴方面的许可,并表示愿意派遣军队救援燕国。魏国对公孙渊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行为实在不能忍受,决心发起军事行动,给公孙渊一个教训。
公元238年,魏明帝特意召回了在外驻守的司马懿,任命其为大将军率领军队讨伐。为确保战争的胜利,魏明帝在其出征之前曾经询问司马懿有什么好的计策。司马懿就说如果敌军愿意舍弃城池逃跑,那是最好的结局。如果联合辽东的水军部队进行抵抗,那公孙渊必然失败。
魏明帝好奇公孙渊到底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司马懿不慌不忙的说:“公孙渊定然会先行用水军部队发起反击,随后退守在襄平城内。”
魏明帝心里大概有了想法,紧接着又询问这场战争多久能够结束。司马懿表示一年足矣。在所有的物资准备就绪之后,司马懿正式领兵出征。
只见司马懿独自一人带领着麾下将领牛金、胡遵以及军队四万人左右才京城出发,一路上经过了碣石等地,成功与幽州刺史汇合。得知曹魏政权大举进攻的消息,鲜卑这些少数民族竟然纷纷派遣军队前来援助,从海上对辽东半岛发起了攻击。
在曹魏政权的军队到达辽水附近之后,公孙渊果然感到惊慌不已,急忙命令手下将领率领着部队数万人,沿着辽水形成了一条战线,并不断的修建防御工事,想要再次阻击魏**队。
这对于战斗经验与军事才能成正比的司马懿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他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方法,首先在南线附近竖起了大量的旗帜,假装要发起攻击,从而吸引了敌军的主力部队。但实际上却派遣主力部队悄悄的越过辽水,直逼敌军的襄平大本营。对于他的这个策略,他手下的一些将领很是不理解,便询问他为何这样做。
在司马懿向他们分析之后,他们这才反应过来司马懿的良苦用心,紧接着便主动整顿士兵向前行进。果然如司马懿所料想的那样,敌军前来阻击。这正是司马懿等待已久的机会,于是便指挥早有准备的魏**队发起反击,在连续三次交战之后都获得了胜利,就乘胜对襄平地区发起全面的追击。
等到那个月的月末大雨逐渐停止,河水水位也逐渐下降,司马懿就命令士兵们在城池周围堆起了高高的土丘,建造了高楼,并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弓箭不断地向城中发起射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