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森长老打开的密室,如同一个被时光封存的宝库,为陈默几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暂时留在了“宁静之泉”,利用这难得的平静期进行休整、学习和准备。
林曦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泡在了那个微型实验室里。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伊森提供的、关于孢子生态的早期观测数据和莱桑德博士部分未公开的研究手稿(伊森与莱桑德曾有学术往来,保存了一些副本)。结合自己之前的经验和“源心之核”的亲身感受,她开始系统地梳理新生生态的能量流动模式、物种变异规律,以及“源心之核”在其中起到的“共鸣”与“调和”作用。她甚至尝试利用那些简陋的设备,分析从外界带回的一些金属菌丝样本,试图理解生态整合科技的机理。
猴子和锈钉则专注于武器库。他们清点、擦拭着那些老旧的守望者制式能量步枪,虽然型号落后,能量弹匣也所剩不多,但比起他们之前近乎弹尽粮绝的状态,已是天壤之别。猴子凭借着对武器的天生手感,很快掌握了这些老家伙的使用技巧,并教会了锈钉基本的射击和维护。锈钉虽然依旧胆怯,但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和明确的指令下,也渐渐找回了一些在“掘墓人”时期磨练出的动手能力。
鸦的伤势在伊森提供的、利用本地草药和微弱生物能量调制的药剂帮助下,恢复得很快。她沉默地履行着哨兵的职责,时常独自在村落外围的高点警戒,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山谷的每一个入口。她与村民交流极少,但偶尔会指导一下村落自卫队成员的射击技巧,她那精准无比的弩箭和冷冽的气质,赢得了这些质朴幸存者暗地里的敬畏。
而陈默,则投入了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修炼——如何更有效、更安全地运用“源心之核”的力量。
在伊森的指导下(伊森虽然自身无法直接运用这种力量,但他的理论知识极为渊博),陈默开始进行系统性的冥想和感知训练。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在危机时刻强行催动力量,而是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细微地、持续地与“源心之核”以及周围的生态维持着一种低功耗的“连接”状态。
他坐在湖边,感受水波的荡漾与水中微生物的生命节律;他行走在林间,倾听风声与植物生长的细微声响;他甚至长时间地将手按在覆盖着菌毯的土地上,去解读那庞大而复杂的能量网络中流淌的信息。
这个过程起初异常艰难。庞大的信息流时常冲击得他头晕目眩,生态意志那混沌而原始的底层波动也多次险些扰乱他的心神。但他始终坚持,凭借着在黑牙牺牲、鸦失踪等一次次磨难中锤炼出的坚韧意志,以及内心深处对守护同伴与这片土地的强烈责任感,他一次次从意识迷失的边缘挣扎回来。
渐渐地,他摸索到了一些门道。
他发现,当他不再试图去“命令”或“控制”,而是以一种“倾听者”和“协调者”的心态去接触生态时,精神的负担会大大减轻,感知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稳定。他能够更精确地分辨出不同区域的能量“性格”——有的区域平和如镜湖,适合休养生息;有的区域躁动如暗流,可能潜伏着危险或正在发生剧烈的生态演变;还有一些区域,则散发着与“公司”或“牧羊人”科技相似的、冰冷而突兀的能量印记,如同白纸上的墨点。
他甚至开始能够进行一些极其精细的操作。比如,引导一簇藤蔓在不惊动小动物的情况下,为他摘来树梢的野果;或者,让一片菌毯暂时改变颜色,形成简单的伪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能力,却代表着他对这份力量掌控力的显着提升。
“‘源心之核’并非为你提供力量,孩子。”伊森在某次指导时,意味深长地说道,“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自身的意志;它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你与万物。你的心越澄澈,意志越坚定,这座桥梁就越稳固,你能看到的‘对岸’的风景也就越广阔。”
陈默深以为然。他感觉到,自己与“源心之核”的联结,不再仅仅是能量层面的共鸣,更增添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契合。那枚纯白结晶仿佛成了他身体的延伸,意念所至,能量的流动便如臂使指,虽然幅度和范围依旧有限,但控制精度和持续性已不可同日而语。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陈默独自来到村落边缘,面向黑牙意志沉睡的东方。他闭上双眼,尝试着将如今更加凝练的感知,跨越遥远的距离,投向那片浸透着兄弟热血的土地。
与之前模糊的悲壮感不同,这一次,他“看”到的景象更加清晰,也更加……令人心潮澎湃。
他“看”到,那片干涸的喷泉水池,如今已被一层格外厚实、颜色深黑如铁的菌毯完全覆盖。菌毯的中心,微微隆起,形成一个隐约的、如同**紧握的拳头**般的轮廓。一股磅礴而沉凝的战斗意志,如同被封存在琥珀中的火焰,在其中缓缓燃烧,不仅没有被时间磨灭,反而与周围新生生态的脉动结合得更加紧密,仿佛成为了那片区域一个永恒的**守护图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