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的鎏金铜铃在秋风里轻轻晃动,却没了往日的悠扬,反倒透着几分凝重。李世民刚踏入正殿,殿内的烛火就被风卷得微微摇曳,映得御座后的龙纹屏风忽明忽暗,像极了此刻朝堂下暗流涌动的局势。
“传太子李承乾即刻觐见!” 李世民的声音刚落,内侍就躬身应道,快步退出殿外,那急促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宫道里回荡,惊飞了檐角栖息的几只麻雀。长孙皇后站在御座旁,手里攥着丝帕,眼神里满是忧虑 —— 刺杀事件发生后,陛下一路沉默,她知道,这份沉默背后,是滔天的怒火与深思。
不多时,太子李承乾就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玄色朝服的衣摆都歪了,他扑倒在殿中,声音带着颤抖:“儿臣参见父皇!不知父皇急召儿臣,有何要事?” 他不敢抬头,指尖死死抠着地砖的缝隙,脑海里反复回放着校场上刺客喊出的 “为太子尽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目光如刀,落在李承乾颤抖的背影上:“刺客喊着‘为太子尽忠’,你还有脸问朕有何要事?” 话音刚落,他猛地一拍御座扶手,鎏金装饰碰撞的脆响让殿内瞬间死寂,“朕问你,那三个刺客,是不是你派去的?”
“不是!儿臣没有!” 李承乾慌忙抬头,脸色惨白如纸,额角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父皇明鉴!儿臣虽有过糊涂念头,却绝不敢行刺父皇!那刺客定是有人故意栽赃,想挑拨父皇与儿臣的关系啊!” 他一边说,一边连连磕头,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 “砰砰” 的声响。
长孙皇后赶紧上前,轻轻拉住李世民的衣袖:“陛下,承乾虽有错,却也不至于如此糊涂。刺客已死,尚无实证,咱们不能仅凭一句话就定他的罪,还是先查清真相再说。” 她知道,陛下此刻怒火中烧,若真严惩太子,只会让魏王李泰的势力更盛,朝堂平衡怕是要被打破。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他何尝不知道没有实证?可刺客喊出的那句话,像根刺扎在他心里 —— 当年宣武门之变的血还没凉,他绝不能让皇子间的争斗再演变成兵刃相向。“没有实证,不代表你无罪。” 李世民的语气稍缓,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即日起,你在东宫禁足三个月,期间不得与任何外臣、私属来往,东宫护卫由禁军接管,若敢踏出东宫半步,朕定不轻饶!”
“儿臣…… 儿臣遵旨。” 李承乾不敢反驳,只能含泪应道,心里却满是不甘与恐慌 —— 三个月禁足,足以让他在朝堂上的势力大减,魏王李泰怕是要趁机拉拢大臣了。
“还有,” 李世民补充道,“此次刺杀事件,禁止任何人私下议论,若有朝臣敢妄议揣测,以谋逆同罪论处!” 他深知,宫廷流言最易动摇人心,尤其是涉及储君与刺杀,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朝野动荡。
李承乾退下后,李世民对着殿外喊道:“传百骑司统领秦烈!”
百骑司是李世民亲设的暗卫机构,专司查办宫廷秘案与谋反之事,成员皆是从禁军里挑选的精锐,行事隐秘且狠辣。不多时,一个身穿玄色劲装的男子走进殿内,身形挺拔,眼神锐利,正是百骑司统领秦烈。
“臣秦烈参见陛下!” 秦烈单膝跪地,声音沉稳,没有丝毫多余的动作。
“校场刺杀之事,你怎么看?” 李世民问道,手指轻轻敲击着御座扶手。
秦烈抬头,语气笃定:“回陛下,刺客虽服毒自尽,却仍有迹可循。臣已查得,三名刺客均是右卫营近一个月新补的兵卒,籍贯登记为京兆府,却查不到任何过往记录,显然是伪造身份混入。且右卫营掌管新兵补录的参军,昨日已离奇暴毙,臣怀疑是被灭口。”
“伪造身份?灭口?” 李世民皱起眉,“看来背后有人早有预谋,目标不仅是朕,更是想借‘为太子尽忠’嫁祸东宫,搅乱朝局。” 他顿了顿,下令道,“你即刻带百骑司全员,彻查右卫营所有新兵的身份,尤其是近三个月补录的人;另外,查太子东宫近半年的往来信件、私属人员,还有魏王李泰身边的人,务必找出幕后主使!记住,此事只许你一人向朕汇报,不得泄露半点风声。”
“臣遵旨!定不辱使命!” 秦烈领命后,迅速退出殿外,身影很快消失在宫道深处。
处理完朝堂之事,李世民的脸色才稍缓,他转向长孙皇后:“高阳还在担心裴安,朕得去看看她,顺便再叮嘱御医,务必救活裴安。”
长孙皇后点点头,笑着说:“陛下放心,臣妾已让人备好药材与补品,还挑选了身边最细心的宫女柒儿,让她带一队宫女、宦官去公主府,协助照料裴安。柒儿懂些医术,能帮着御医打下手,也能替咱们盯着那边的情况。”
“还是你考虑得周全。” 李世民握住长孙皇后的手,眼里满是暖意,“裴安两次舍命护主,若能救活他,不仅是高阳的福气,也是大唐的福气。朕已决定,待他醒后,就正式封他为‘翊麾校尉’,归入右领军卫编制,日后随军出征,也算是对他的补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