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遍了《永乐大典》的正本后,朱由检得出了一个让他既失望又释然的结论:这部旷世巨着里既没有蒸汽机的图纸,也找不到光刻机的原理。
果然如此......
他合上最后一卷书册,无奈地摇头。若是能回到原来的时代,他定要冲到那些伪史论拥趸的直播间,对着麦克风痛斥这群历史发明家的荒谬。
为了让后世不再滋生这种令人脑溢血的论调,这位穿越而来的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永乐大典》全部内容公之于众。
如何公开呢?
朱由检最近又引进了一项“先进”技术。活字印刷。
不过............这玩意也不先进。
这套从西洋引进的技术,用于拼写二十六个字母固然便利,可面对浩瀚如烟的汉字时,顿时显得捉襟见肘。
光是常用字就有数千……
他喃喃自语,指尖划过冰冷的字模,若要印全《永乐大典》,怕是要备齐十万余字模。想到这般浩大的工程,他不禁长叹一声:唉……
朱由检望着堆积如山的《永乐大典》,轻轻揉了揉眉心。
先抄录吧。他转身对侍立一旁的曹化淳吩咐道,声音里带着些许疲惫,大伴,命人将《永乐大典》全数送至翰林院。着翰林学士统筹,选派字迹工整者,分卷抄录。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每抄完一卷,即刻交由司礼监核对用印。此事关乎文脉传承,务必谨慎。
曹化淳躬身领命:老奴这就去办。不知陛下对抄录的进度可有何要求?
朱由检望向窗外,目光深远:不求快,但求稳。让翰林们细细校勘,若有字迹模糊之处,宁可多费些时日考证,也不可妄加揣测。
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叮嘱道:着人在翰林院多备些灯烛,莫要让学士们伤了眼睛。
在琢磨完《永乐大典》的刊印事宜后,朱由检信步来到宫城一隅。
这里,一座由意大利传教士协助设计的罗马式浴场正在兴建中。
尽管工程尚未竣工,但朱由检站在脚手架间,望着初具规模的拱顶和已铺设好的大理石浴池,脸上不禁浮现出欣慰的笑意。
这位穿越而来的皇帝兴建浴场,并非为了个人享乐。他深知在经济条件以及卫生条件都堪忧的当下,普及清洁习惯对民生健康的重要意义。
而且,尤其是北方的老百姓。往年朔风凛冽的寒冬里,为求清洁只能咬牙跳进结着薄冰的河塘,或是用刺骨的井水擦拭身体。这般勉强净身,非但难以保持卫生,反而容易染上风寒,甚或引发更重的病症。
但,如今情形不同了。
待到各处公共澡堂建成,即便是最寒冷的数九寒冬,人们只需花上五文钱,便能走进暖意融融的屋宇,在蒸腾的热气中畅快地沐浴。温热的水流不仅能洗去尘垢,更能驱散寒意,让整个冬日都变得通体舒泰。
这五文钱花得值当——既免了受寒得病的风险,又能让人神清气爽。朱由检仿佛已经看见,在漫天飞雪的北方城镇里,从公共澡堂走出来的人们个个面色红润,发梢还带着湿润的水汽,连呼啸的北风似乎都不那么刺骨了。
明朝没有澡堂子?明朝当然有澡堂子了。只是没有朝廷的官营澡堂子。
那既然有,你朱由检干嘛自己去搞一个官营的?
当然是为了服务老百姓了。你是开澡堂子的老板,你会把澡堂子开到辽东去吗?你会把澡堂子开到陕西去吗?就是这个道理,朱由检不是和民间抢生意,他是普及。
因此,在朱由检那座奢华的宫廷浴场尚未竣工之前,一个更具历史意义的试点已在帝国边陲悄然落成——位于辽东营口的大明首家官营澡堂,正式挂牌营业。
严格说来,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官营。
它源于朱由检给袁崇焕的一道密旨,由辽东军方督建而成。
而其真正的特别之处在于运营模式:澡堂交由那些因伤退役、无法再上战场的关宁军老兵经营。
朱由检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
他并未设置繁冗的官僚机构,而是为这些为国立功的老兵们搭建起一个安身立命的平台——提供初始建设资金与基本运营章程后,便放手让他们自主经营。
于是在凛冽的辽东寒风里,这座冒着袅袅白烟的澡堂成了营口城一道温暖的风景。
老兵们用熟悉的军伍作风管理着这里,虽然动作不如商人灵巧,却自有一份令人安心的严谨与厚道。对当地军民而言,花几文钱不仅能洗净一身风尘,更是对这些卫国者的一份敬意。
收到朱由检要求兴建官营澡堂的旨意时,袁崇焕正在批阅军报。他执笔的手顿了顿,眉头深深锁起。
这实在不像一道正经的圣旨。辽东军费捉襟见肘,陛下却要在营口建什么澡堂?
他几乎能想象到朝中清流们得知此事后会如何讥讽。一份措辞恳切、劝谏皇帝收回成命的奏疏已在他心中打好了腹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