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八年,春
一道圣旨,自紫禁城传出,顷刻间席卷了整个大明天下,引得朝野哗然,士林震动。
圣旨明告天下:自本届科举始,乡试、会试规程一切如旧,然进士科取士之法,行全面革新!
新制名曰“四加二”。
“四”,为根本,乃《四书》《五经》之必考,计为四张试卷,每卷满分一百五十分,四卷总分合计六百分。此科需达三百六十分,方为及格。
“二”,为专长,士子需从工部、兵部、户部、吏部四部所拟定的专业试卷中,择其二门应试。此两份专长试卷,每门满分一百五十分,两门总分合计三百分。此科亦需达一百八十分,方为及格。
更令天下读书人瞠目的是那前所未有的录取标准:
四书五经卷,总分六百,需达三百六十分,方为及格。
加试两门专科卷,每门一百五十分总分三百,亦需达到一百八十分,方为及格。
唯有二场考试全部及格者,方可算作考中进士!
而且,朱由检的布局远不止于此。在颁布考试细则的同时,一份由皇帝亲自审定的 “出题官名录” 也昭告天下。刘宗周、黄道周、孙奇逢、朱之瑜、文震孟……这些学界泰斗的名字赫然在列,明确标示出他们各自负责的经典范围和出题倾向。
这道名录,如同一份官方发布的“考纲指南”。
天下士子瞬间明白了陛下的另一层深意:想知道考点精髓?可以。自己去诸位先生门下求学,去听他们的讲学,领悟他们的学问路数。
这无异于将学术话语权与科举选拔直接挂钩,既抬高了诸位大儒的地位,也为士子们指明了一条虽艰难但清晰无比的备考路径。
那么,陛下设定的这“四书五经三百六十分”的及格线,究竟是否高不可攀?
答案早已被陛下用最硬核的方式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就在诸位大儒呕心沥血拟定了题库之后,朱由检并未急于将其直接用作考卷。
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请来了三位特殊的“考生”:兵部尚书卢象升、吏部尚书李岩、户部尚书范文景。
“诸位爱卿都言新政严苛,”朱由检当时对三位心腹重臣笑道,“你们便去试试,用这套新题,看看我大明的栋梁,是否果真不堪至此?”
卢象升、李岩、范文景领命,三人于文华殿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模拟考”。结果一出,举朝皆惊。
这三位并非以文学辞章着称,而是以军功、吏才、财能闻名的实务派大臣,他们在四书五经的总分上,竟无一人低于五百分! 卢象升五百二十五,李岩五百四,范文景五百一十一!他们的成绩,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了所有声称“新制过难”的官员脸上。
这铁一般的事实,成了朱由检最有力的武器。他可以在朝堂上睥睨群臣:“卢象升要统兵打仗,李岩要铨选天下官吏,范文景要算计大明钱粮!他们尚且能考过五百分,朕如今只要求那些心无旁骛、专事读书的士子考到三百六十分!这要求,高吗?!”
当然,皇帝也并非真的要所有士子都达到卢象升他们那样的恐怖高度。最终的试卷定稿,经过了现任左都御史瞿式耜的精心平衡。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瞿式耜从浩瀚题库中,根据自己亲自做题的感受,筛选拼合出了一套难易适中、层次分明的最终试卷。
其结构被他精准地规划为:一百五十分的题量中,九十分是基础题,确保熟读经典的士子能够拿下;三十分是难点题,用以区分中等与优良;最后二十分则是真正的拔高题,专为筛选那些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的顶尖人才而设。
如此设计,既守住了“通晓经典”的底线,又为真正的人才留下了脱颖而出的空间。朱由检用他独特的、近乎霸道的方式,向天下人证明:新科举,要的不是死记硬背的腐儒,而是像卢象升他们一般,既能秉持圣贤之心,又能担当经世之任的国之栋梁。
崇祯十八年,春旨颁布之后,南京。
若是从前,刘宗周在自家庭院开讲“慎独”与“诚意”,前来听讲的,除却几个真心向学的同乡子弟与门人,便多是些希图借他“理学大家”名头、为自己铺垫人脉的钻营之徒。
庭院虽不至于冷清,但也总能维持着一种清高的、恰到好处的学术氛围。
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那座原本透着清寂之气的宅邸,仿佛一夜之间成了整个江南士林瞩目的中心。
门槛,是真的要被四面八方涌来的士子踏破了!
每日天光未亮,门外街巷便被各色车马、轿子与徒步而来的书生堵得水泄不通。
操着南腔北北调的学子们,手持精心誊抄的“出题官名录”,眼中混合着焦灼与渴望,只为能求得一席之地,亲耳聆听蕺山先生阐释经义。
仆役们迎来送往,忙得脚不点地,名帖与贽敬礼堆满了书房的桌案,其丰厚程度远超以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