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冬,大明武备史上悄然翻开了新的一页。自威震北疆的“三眼铳”之后,一款真正为骑兵贴身搏杀量身打造的新式火器——双发手铳,在皇帝朱由检的亲自推动与工部不懈努力下,终于通过了最终测试,开始正式列装精锐骑兵部队。
在商议定型命名时,暖阁内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朱由检看着眼前最终定版的铳样,颇为满意,下意识地便想沿用他记忆中那种带有版本迭代意味的命名方式。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此铳,便命名为‘甲申1.0骑兵铳’……”
话音未落,他便察觉到气氛有些异样。只见御案下的孙元化、宋应星乃至卢象升等一众文武重臣,虽然都恭敬地低着头,但脸上无不浮现出茫然与困惑的神色。
众人面面相觑,眼神交换间仿佛都在无声地询问:“‘壹点零’?此乃何意?是某种新式计量单位,还是暗含玄机的谶纬之说?”
朱由检看着臣子们那一头雾水、欲言又止的模样,顿时意识到自己又犯了“穿越者”的毛病。
他张了张嘴,试图解释“1.0”代表着初始版本、未来还会有改进型,但看着下面那些饱读诗书却对版本号毫无概念的古人,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仿佛已经预见到,若强行推行此名,日后兵部行文、工匠刻铭、士卒传诵时,都免不了一番费力的解释,说不定还会衍生出各种不着边际的误解。
“罢了罢了……”
朱由检有些尴尬地摆了摆手,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自嘲,“是朕想岔了。嗯……便依常例,定为 ‘甲申骑兵铳’ 即可。”
他最终放弃了那个颇具现代感的“1.0”后缀,选择了这个符合时代惯例、简洁明了的名称。毕竟,一个名字若不能让使用者理解其含义,反而造成沟通障碍,那就失去了命名的本意。
得益于西班牙成熟的模块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高效的水力锻锤设备,大明军工体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当这套先进生产体系完成模具批量制备后,生产效率呈倍数增长。
至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初,距正式投产仅过去短短半个月,朱由检的武库中已整齐陈列着五百把崭新的“甲申骑兵铳”。
这批凝聚着东西方智慧的精良火器,自然优先配发给最受信赖的部队——卢象升麾下的三万近卫军。这支被誉为“天子亲军”的精锐部队中,原有五千精锐骑兵,此刻正成为全军艳羡的对象。
校场之上,凛冽的寒风难掩将士们的火热目光。一箱箱油光锃亮的骑兵铳被打开,配发到骑兵将士手中。
拿到新式火铳的骑兵仔细摩挲着铳身上工整的铭文,熟练地将特制枪套固定在腰侧,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而那些尚未列装的步卒们则围在一旁,眼中满是渴望,不时交头接耳地议论着这批造型别致的新装备。
“瞧那铳身的乌光,定是用了上好的闽铁!”
“听说这铳能连发两次,建奴骑兵还没冲到跟前就得先吃两记铳子!”
“要是咱们步兵也能配上这等利器该多好……”
随着五百把“甲申骑兵铳”顺利列装近卫军骑兵部队,一场紧锣密鼓的深度训练随即展开。这支精锐骑兵不仅要熟悉新火铳的操作,更要掌握与之配套的标准化定装火药的使用,将新装备的性能彻底融入日常战术。
至崇祯十七年初,南京城外近卫军大营已焕然一新。五千精锐骑兵尽数配发甲申骑兵铳,阳光下但见将士们腰侧双铳乌光流转,皮质弹袋规整划一。经过整月操练,骑兵阵列变换间已见新式战法雏形——冲锋时双铳轮射的硝烟尚未散尽,马刀已然出鞘。
没过多久,一队特使顶着风雪驰往山海关。
他们携去的不仅是两把精心保养的骑兵铳,更有卢象升亲笔撰写的《骑兵双铳操典》,其中详细记载了定装火药配比、马上装填要领及双铳轮射战法。随行的工部匠师更携带着全套模具图样,以便辽东就地仿制。
辽东经略府内,袁崇焕抚摸着冰凉的铳身,眼中精光闪动。他注意到铳管底部镌刻的二字旁,竟还有细若蚊足的西班牙文编号——这是朱由检特意嘱咐保留的欧式规制。
展开卢象升的操典,见首页便写着:三十步内破甲,二十步毙马,十步碎颅。
来人!袁崇焕霍然起身,召来麾下最善火器的参将祖大寿,即刻在宁远城中设厂,先造模具。开春前,本帅要见到五百辽东儿郎能用此铳演武!
与此同时,朱由检的密旨已至:卿镇守国门,朕心甚慰。待来年开春,工部新设之水锻局当优先供给辽东,望早成铁骑。随旨还附了张潦草手绘,勾勒出骑兵持双铳突阵的阵型——这正是皇帝与卢象升推演出的四段击战法。
关外风雪愈急,而山海关内的铸铁作坊却彻夜炉火不熄。袁崇焕望着南方喃喃道:陛下此铳,来年必让建奴胆寒。他仿佛已看见,当辽东铁骑尽数换上这般利器时,八旗铁骑再难逞凶关前的景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