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腊月。
暖阁里炭火烧得正旺,朱由检却罕见地没有对着舆图指点江山,而是捏着几张潦草的草图,凑在工部尚书孙元化和宋应星跟前,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
“二位爱卿,你们看……这个方案,可还使得?”
侍立一旁的曹化淳险些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位素来乾纲独断、说一不二的皇帝陛下,何时变得这般……谦逊了?
殊不知,我们的崇祯皇帝此刻正心虚得很。
在经历了蒸汽锅炉炸飞工棚、沼气池喷薄而出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失败后,朱由检终于痛定思痛,意识到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他那些半吊子的“现代知识”实际操作的领域——还是得倚仗这些真正的专业人才。
更何况,眼下他脑海中盘旋的这个新念头,着实触及了他的“知识盲区”。虽说他原本肚子里的墨水也确实有限。
事情源于他某日批阅奏折倦了,忽地想起穿越前沉迷过的一款西部游戏。游戏里有把造型奇特的火铳,铳管下有个会转的轮子,能连发九响,用的还不是他熟悉的那些尖头弹丸,而是圆溜溜的小铅球,装填时需同时倒入火药和弹丸。
“就是……一个圆筒,分成好几个小隔间,像……像蜂巢似的。”朱由检笨拙地比划着,试图向两位技术官僚描述他记忆中的左轮手枪,“每个隔间里先装药,再塞弹丸。这里有个机括,一扣,它就转一格,对准铳管,击发!再扣,再转,再打!如此可连发数次,不必每次装填……”
他越说越没底气,声音渐渐低了下去。这玩意儿在他那个时代看似简单,可放在十七世纪,转轮如何与铳管紧密对接以防漏气?击发机构该如何设计?这些细节他全然不懂。
孙元化和宋应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疑与深思。陛下这想法,看似异想天开,却隐隐暗合了“连发”的至高追求。
宋应星沉吟片刻,谨慎开口:“陛下所言……似与《武备志》中记载的‘十眼铳’、‘五雷神机’等有相通之处,皆是谋求连续击发。然陛下构思的这个‘转轮’之法和整体构型,确系前所未闻。”
孙元化则更关注实际:“若真能制成,于骑兵乃至精锐步卒而言,不啻为神兵!只是这转轮与铳管接合之处,须得严丝合缝,否则火药燃气外泄,非但无力,且甚危险。还有这引发之机关,需何等精巧……”
朱由检见二人并未直接否定,反而认真思考起技术细节,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赶忙道:“正是此理!朕只是有这么个粗浅想法,其中关窍,还需二位爱卿召集巧匠,细细参详、试验。”
“二位爱卿,朕细细想来,方才所言或许不够周详。此物不必非得造得和朕说的一样,拘泥于六发乃至九发之数。”
他用手指在图纸上虚画了一个圈,解释道:“若是结构太过复杂,反而容易出纰漏。依朕看,能做成四发,或是五发,也已足够。关键在于可靠、迅捷。”
见宋应星和孙元化神色一松,显然这个务实的调整更符合当下的工艺水平,朱由检便趁热打铁,点明了核心用途:
“此物朕思量着,首要还是配给骑兵。你们想,骑兵策马奔腾之际,瞬息万变,若能于近身前连发数次,不必每次临敌都需费时费力地重新装填,其威力岂是单发火铳可比?”
他描绘着预想中的场景:“一名精锐骑兵,持此利器,冲锋时先发一弹扰敌,突入敌阵后再连发数弹打开缺口,乃至短兵相接时亦可出其不意……这足以改变战场态势。”
宋应星眼中闪过明悟的光芒,接口道:“陛下圣明!若定为四发或五发,转轮结构便可简化许多,其强度、密封亦更易保证,打造起来事半功倍。” 他已经在心中开始勾勒简化后的转轮结构和击发装置。
孙元化也抚须点头,从军事角度补充:“诚如陛下所言,骑兵用之,贵在迅捷猛烈。四至五发,于一次接战中已然够用。且铳身亦可造得轻便些,更利于马上携带和使用。”
“正是此理!”朱由检见自己的思路得到了专业的认可和延伸,心情大好,“那此事便交由二位爱卿。首要便是稳妥、可用,在此基础上,再求连发之效。具体是四发还是五发,何种结构最为牢靠,便由诸位工匠依据试造情形而定,朕不急。”
“或者啊……” 朱由检话锋一转,“咱们不必一开始就追求那转轮的精巧。朕另有个想法,或许更易实现。”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身前比划着一个长度。
“可以把军中现存的那类双发铳,拿来改一改……不必太长,就这么长,便于单手握持便可。”
他比划的长度,大致类似于后世着名的“火山”手枪,强调的正是其紧凑与便携。
“结构上,就保留双管,两发足矣!”
他的语气斩钉截铁,目标明确,“关键是要造得小巧、结实、可靠。朕是这么想的:一名精锐骑兵,左右腰侧各挂这么一把,这便是四发备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