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乃是天下之根本。”
这句话,朱由检在迁都前在北京便已听得耳朵起茧,如今到了南京,身处漕运的起点,更是日日夜夜萦绕耳边。但这句冠冕堂皇的话后面,永远跟着另一句更为实际的紧箍咒:“百万槽工衣食所系!”
它的潜台词无比清晰:这运河上下,靠着这条水道吃饭、乃至发财的人,数以百万计!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最好一切维持原状,谁要是敢动漕运,就是砸这百万人的饭碗。断了生计的人,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嗯,维持原状?好啊,你们就继续‘衣食所系’吧。”朱由检现在不打算去动那摊盘根错节、积重难返的浑水。他决定另起炉灶。
你们的漕河你们自己玩,老子走海运!
他的计划清晰而大胆:待宁波、广州、泉州三港整顿完毕,新海关体系有效运转后,便将东南各省的税粮先集中于应天府,然后由应天府运往深水良港宁波,再从宁波港装乘海船,北上直抵天津港,最后经短途陆路转运至北京(尽管已迁都,但北方军事重镇仍需要大量粮饷)。
然而,这“另辟蹊径”的计划,触动的利益远比想象中更大、更广。它不仅威胁到运河沿线的利益集团,更触及了江南本土缙绅豪强的根本——他们早已习惯了通过操控本地粮食征收、运输环节来牟取暴利。
于是,朱由检的皇榜贴出去还不到一个月,来自江南各省的奏报飞入南京皇城,内容惊人地一致:“臣等万死启奏:春夏之交忽逢涝(旱)/虫灾,田亩歉收甚巨,百姓糊口尚恐不足,实难足额征收漕粮。恳请陛下怜恤民艰,准允暂缓海运之议,待来年丰稔,再行筹措!”
字字泣血,句句为民请命。仿佛朱由检的海运新政,是什么不顾百姓死活的暴政。
朱由检看着这些几乎同一时间、用同一理由递上来的奏疏,气得几乎笑出声来。
“好啊,好一个‘江南皆歉收’!”朱由检将那一摞奏疏狠狠摔在龙案上,“这‘歉收’得可真是时候!朕的海船还没见影子,他们的粮仓倒先‘空’了!”
“行!你们有种!跟朕玩这套!”
朱由检猛地站起身,对身旁的王承恩喝道:“去,给朕找个结实的大布袋来!”
王承恩虽不明所以,但不敢多问,很快寻来一个厚实的麻布袋。朱由检亲手将那些声称歉收的奏本,一本不落地全部塞了进去,扎紧袋口,然后对王承恩一挥手:“走,随朕出宫!”
皇帝仪仗也未摆,只带着少量侍卫,提着那袋奏疏,径直来到了正在家中休假的兵部左侍郎卢象升府上。
朱由检人未进厅,声音先至:“建斗!赶紧的,点五千兵马,再调集所有能调集的运粮马车,立刻陪朕走一趟!”
卢象升此时正与夫人闲话家常,闻听陛下这雷厉风行的一嗓子,只得无奈地苦笑一下,对夫人道:“陛下这又是有了什么惊人之举了……” 他不敢怠慢,立刻起身整装接驾。
没有多余的解释,朱由检将那一袋奏疏扔给卢象升:“路上看!” 随即,卢象升便依令迅速调集了麾下将领雷时声、王朴,以及五千精锐军马,并浩浩荡荡的运粮车队,护着御驾,直扑离应天府最近的镇江府。
朱由检端坐于临时设下的御座之上,面色平静地看着眼前黑压压跪倒一片的镇江府各级官员——从知府、知州、知县,到县丞、主簿、州判官、典史……乃至一众胥吏头目。他心中并无多少怒气,反而觉得有些荒谬,生气确实无用,唯有解决问题。
他抬手指了指窗外明媚的阳光和远处长势喜人的稻田,语气平淡:“崇祯十三年,从开春到八月,风调雨顺,晴空万里,朕未曾听闻江南有甚大灾。这到了九月,各地却突然齐齐‘歉收’了。”他顿了顿,眼神扫过众人,“来,都给朕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个能让朕信服、不至于立刻治你们欺君之罪的理由。”
“说得好的,官复原职,朕不予追究。说得不好的……”朱由检顿了顿,“朕当场就砍。从你,镇江知府开始,往下一个个说。”
现场空气瞬间凝固,所有官员面无人色,体若筛糠。
镇江知府张三谟叩首颤声道:“陛下明鉴!臣…臣岂敢欺君!今岁夏秋之交,镇江府确…确曾遭逢数场无名之水患,来得急去得快,虽未伤禾苗根本,然…然地势低洼之处,确有小幅减产…臣恐…恐粮户借此为由拖欠税赋,故…故先行奏报,言辞或有失当,然绝无欺瞒陛下之心啊!”
镇江府通判 李崇礼 紧接着叩头,语气更为急促:“陛下!府尊所言句句属实!且…且去岁存粮亦有陈腐,需置换新粮,仓廪空虚,故此…故此今年才显得捉襟见肘…”
丹徒知县荆本澈:“陛下,臣…臣无话可说。县中田亩丰稔,本可足额征收。然…然上官有令,府衙公文催促‘体恤民艰’…臣…臣不得不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