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夏去秋来。
咸阳城外的山峦被染上了一层绚烂的金红,天高云淡,正是狩猎的好时节。
对于咸阳城中的贵族子弟而言,一年一度的秋猎,不仅是检验骑射功夫、炫耀勇武的盛会,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
而秦王嬴政及其身边那个日益引人注目的小团体,自然是秋猎场上最耀眼的存在。
得益于燕丹“发明”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如今的骑射对于燕丹来说,早已不是当初那种需要抱着马脖子瑟瑟发抖、随时可能摔个嘴啃泥的噩梦了。
宽阔的皇家猎苑中,骏马奔驰,旌旗招展。
嬴政一马当先,玄色骑射服衬得他身姿越发挺拔,张弓搭箭,动作流畅有力,箭矢破空,一头健硕的麋鹿应声而倒,引来随行郎官们的一片喝彩。
蒙恬、蒙毅兄弟紧随其后,箭无虚发,展现出将门虎子的卓越风范。
李信,如今也成了狩猎的好手,在马上辗转腾挪,灵活异常。
而最让人惊讶的,莫过于安秦君燕丹。
只见他稳稳地端坐在马鞍上,双脚紧踏马镫,腰背挺直,再也不用分心去夹紧马腹控制平衡。
他凝神静气,拉开弓弦,瞄准远处一只惊慌逃窜的野兔,“嗖”的一箭射出!
虽然准头依旧比不上身边那几位“人形自走外挂”,箭矢擦着野兔的后腿钉入草丛,没能命中要害,但也足以让那兔子一个趔趄,被后面冲上来的其他猎手轻松捕获。
“啧,可惜!”燕丹咂咂嘴,却并无多少沮丧。对他而言,能从“骑马恐惧症患者”进步到“能骑着马射移动靶并且差点命中”的水平,已经是质的飞跃了!
全靠装备加持,经验不足,科技来凑!
这感觉,爽!
一旁的李信驱马凑过来,看着燕丹那副“勉强及格但已心满意足”的样子,忍不住习惯性地吐槽:“君上,您这箭法……真是白瞎了这么好的马具!要是换我来用您这身行头,我能把天上飞的大雁都射成串儿!”
燕丹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回怼:“有本事你别用啊!回去骑光背马,用你的‘真本事’射箭去?”
李信立刻缩了缩脖子,嘿嘿干笑两声,赶紧拍马溜走。
开玩笑,用过马鞍马镫,谁还愿意回去受那份罪?
他嘴上吐槽,心里对燕丹这些“歪点子”却是佩服得紧。
正常人不都是骑术不好就拼命练吗?这位倒好,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明个东西让你想摔都难!
这种思路,清奇,但有效!
一天的围猎下来,收获颇丰。
众人回到临时搭建的营帐,点燃篝火,炙烤着猎物,气氛热烈。
嬴政虽然依旧话不多,但眉宇间舒展了许多,显然很喜欢这种纵马驰骋、无拘无束的感觉。
燕丹则安心地当着他的“后勤部长”,指挥仆役将烤好的肉分切装盘,甚至还变戏法似的掏出几罐秘制调料(系统知识:简易版烧烤酱和椒盐),洒在肉上,香气更是诱人,引得众人食指大动。
秋猎的喧嚣过后,生活重回正轨。
这日,嬴政正在书房翻阅吕不韦送来的、关于韩国水工郑国献策修渠的详细奏报,丞相吕不韦便亲自入宫觐见。
“大王,”吕不韦行礼后,开门见山,“韩国水工郑国所献之策,臣已详加核查。其意在引泾水入渭北,开凿水渠,灌溉关中千里旱塬。若此渠成,确如郑国所言,可令我关中粮产倍增,沃野千里,永绝旱涝之忧!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
嬴政放下竹简,点了点头。
这件事他已知晓,心中亦觉此事若成,对秦国国力将是极大的提升。
“丞相以为可行?”
“臣以为,大有可为!”吕不韦语气肯定,“然,修凿如此巨渠,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需精通水利之才统筹规划。郑国此人,臣观其言谈,确有其才,或可一用。”
“既如此,便依丞相之意,命郑国勘察地形,拟定详规,所需钱粮民夫,由丞相协调各部,尽力支应。”嬴政做出了决断。这等利国大事,他没有理由反对。
“臣遵旨。”吕不韦躬身领命,但话未说完,他继续道:“大王,另有一事。眼下正值齐国稷下学宫诸生卒业之期,天下英才汇聚于此。我大秦以武立国,猛将如云,然于治国理政、经世济民之文才,相较山东各国,仍显不足。臣恳请大王恩准,遣使前往稷下,招揽贤才,许以高位厚禄,聘入秦国,以充实朝堂,裨益国政。”
又是招贤纳士。
嬴政心中微动,自招贤令求治水人才以来,吕不韦在“求才”这件事上,似乎格外热衷。
这固然是增强国力的好事,但每一次主导权都牢牢掌握在吕不韦手中,招来的人才,其效忠的首要对象,恐怕也是吕不韦而非他这位秦王。
心中虽有一丝异样,但嬴政面上不显,吕不韦所言,句句在理,他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