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关外长白山脚下有个叫靠山屯的村子,村里有个叫崔老五的汉子,四十来岁,是个跑山采参的好手。这年秋天,崔老五带着干粮和采参工具,独自进了深山,想趁着入冬前再碰碰运气,找几棵像样的山货。
这一日,崔老五在山里转悠了大半天,一无所获,眼看日头西斜,便打算寻个地方过夜。他记得这附近有个废弃的山神庙,虽然破败,但总比露宿强。循着记忆找去,果然在松林深处找到了那座小庙。
庙门早已腐朽倒塌,院中杂草丛生。崔老五踏进正殿,见山神像歪倒在一旁,蛛网密布,倒也还算避风。他简单收拾出一块地方,生起一堆火,啃着干粮,听着外面风声呼啸,不觉有些困倦。
正要躺下,忽听得门外有脚步声,崔老五警觉地抓起身边的柴刀。只见一个穿着灰布长衫的老者拄着拐杖走了进来,见到崔老五,拱手道:“老哥莫惊,我也是过路的,见这里有火光,特来借个地方歇脚。”
崔老五见老者须发皆白,面容和善,不像歹人,便放下戒备,邀他一同烤火。二人互通姓名,老者自称姓胡,是山那边的药材商人,迷了路才走到这里。
胡老者从怀中掏出一个小酒壶,递给崔老五:“深秋夜寒,喝一口暖暖身子吧。”
崔老五推辞不过,接过酒壶抿了一口,只觉一股暖流直达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舒坦。二人边喝边聊,越聊越投机。胡老者谈吐文雅,对山中药材了如指掌,让崔老五钦佩不已。
酒至半酣,胡老者忽然问道:“崔老弟,你可知道这附近有个叫‘鬼市’的地方?”
崔老五摇摇头:“我在这山里跑了十几年,从没听说过什么鬼市。”
胡老者神秘一笑:“这鬼市非同寻常,只在月圆之夜出现,市上交易的都不是凡间物品。据说市中有座宝塔,塔上常有异宝现世,若有缘得之,可享一世富贵。”
崔老五听了,只当是醉话,笑道:“胡老哥说笑了,这荒山野岭的,哪来的市集?”
胡老者也不争辩,只是淡淡道:“今夜正是月圆,你若不信,子时时分可到庙后那片松林一看便知。只是切记,无论见到什么,切不可出声,更不可踏入市集半步,否则必有祸事。”
说罢,胡老者打了个哈欠,靠在墙边沉沉睡去。崔老五虽半信半疑,但酒劲上涌,也很快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崔老五被一阵寒意惊醒,发现火堆已快熄灭,而胡老者不知何时已不见踪影。他添了些柴火,忽然想起胡老者说的鬼市之事,抬头看看庙外,明月当空,正是子时时分。
崔老五好奇心起,决定去看个究竟。他轻手轻脚走到庙后,穿过一片松林,眼前景象让他目瞪口呆。
但见林间空地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条街道,街上人来人往,两旁摆满了各式摊位,灯笼高挂,烛火通明,好不热闹。可细看之下,那些行人穿着古怪,有古装打扮的,有近代服饰的,甚至还有穿着前清官服的,个个面色苍白,行动飘忽。
最奇的是市集中央,果然矗立着一座七层宝塔,塔身晶莹剔透,似玉非玉,在月光下泛着幽幽青光。塔顶有一颗明珠,熠熠生辉,照得四周如同白昼。
崔老五想起胡老者的叮嘱,躲在树后不敢出声。只见市集上交易的东西千奇百怪:有会发光的草药、会说话的鸟儿、会自动书写的毛笔,甚至还有装在瓶中的小人载歌载舞。
正当他看得出神,忽然听见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看,竟是同村的赵老三,也是个跑山的,平日就好占小便宜。
赵老三压低声音道:“老五,你也来了?我早就听说这鬼市有名,今日特来见识。你看那塔顶的珠子,定是稀世珍宝,咱们何不取来平分?”
崔老五连忙摆手:“不可不可,这地方邪门得很,咱们看看就好,千万别惹事。”
赵老三不以为然:“怕什么?富贵险中求嘛!你不敢去,我自己去!”说罢,不等崔老五阻拦,便猫着腰向宝塔摸去。
崔老五心急如焚,又不敢大声呼喊,只得眼睁睁看着赵老三接近宝塔。说来也怪,市集上那些“人”似乎对赵老三视而不见,任他一路畅通无阻地来到塔下。
赵老三顺着塔檐攀爬,很快接近塔顶,伸手就要去摘那颗明珠。突然,塔身光芒大盛,赵老三惨叫一声,从塔上跌落下来。更可怕的是,他并没有落地,而是在半空中化作一团青烟,消失不见了。
市集上的“人”似乎被惊动了,齐刷刷转头看向崔老五藏身的方向。崔老五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耳后只听得阵阵凄厉的笑声。
他拼命奔跑,不敢回头,直到看见山神庙的轮廓才稍稍安心。正要松口气,忽见庙前站着一个人影,正是胡老者。
胡老者摇头叹息:“我让你莫要踏入市集,你偏不听劝。”
崔老五上气不接下气:“我、我没进去,只是在外面看,是赵老三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