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的请求一出口,偌大的宣政殿内,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皇帝李朔脸上的那一丝赞许瞬间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审视。他眯起眼睛看着跪在自己脚下的女子,仿佛要将她的灵魂看穿。
御书房。
那不仅仅是存放典籍的地方,更是帝国的心脏。每日在那里议定的国策,批阅的奏章,都关系着万千臣民的生死,关系着整个王朝的兴衰。自古以来,别说是一个小小的才人,就算是权倾后宫的皇后,没有传召也不得擅入。
【宿主,皇帝的疑心被触发了。心率加快百分之十五,瞳孔收缩,这是典型的警惕反应。】001的声音冷静地进行着数据分析。
苏念对此恍若未觉,她依旧平静地跪着,不辩解不催促,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仿佛真的只是一个渴望求知的学生。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殿门外忽然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
“母后让儿臣来请父皇去用膳。不知儿臣是否打扰了父皇与苏才人议事?”
身着杏黄色常服的太子李宸缓步走了进来。他看上去约莫十七八岁的年纪,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一丝少年人的英气,但眼神却沉稳得远超同龄人。他方才显然在殿外听到了一些,此刻的目光在苏念和自己的父皇之间转了一圈,带着恰到好处的好奇。
太子的出现,打破了僵局。
皇帝的脸色缓和了些许,他看了一眼自己最看重的儿子,又看了一眼地上的苏念,心中念头急转。
这个苏才人虽然野心不小,但她今日献上的天机价值同样无可估量。若能善加利用,大夏的国力至少能再上一个台阶。
用一个旁听的资格,换取源源不断的天机,这笔买卖似乎并不亏。更何况,御书房是他的地盘,一个小小的才人,还能翻了天不成?
想到这里,皇帝心中已有了决断。
“罢了。”他重新坐回龙椅,语气恢复了帝王的威严,“看在你献宝有功的份上,朕便破例一次。从明日起,你便在御书房做个掌籍女官吧。只许你看,不许你问,更不许你议论朝政,可能做到?”
苏念心中一松,面上却依旧保持着谦卑与恭敬,重重叩首:“臣妾遵旨!谢陛下天恩!”
一旁的太子李宸看着这一幕,眼神中闪过浓厚的兴趣。
这位苏才人,当真是有趣。
第二天一早,苏念便换上了一身利落的淡青色女官常服,准时出现在了御书房外。
她脸上未施粉黛,长发也只是用一根木簪简单地束在脑后,整个人显得清爽又干练。
御书房内的太监和当值的大臣们,看到她时无不露出惊讶的神色。但有皇帝的旨意在先,谁也不敢多说什么,默默地在心中猜测着这位苏才人的来路。
苏念对周围的目光毫不在意,她的人生,从这一刻起才算真正拉开了序幕。
御书房内的藏书浩如烟海,奏折更是每日都堆积如山。之前负责整理的几位老翰林做事虽然稳妥,但效率却不高。皇帝常常为了找一份去年的奏报,而浪费大量时间。
这恰恰给了苏念最好的舞台。
她先花了两天时间,将所有的典籍和奏章的存放规律摸了个一清二楚。然后,她开始动手了。
她运用了现代图书馆学的分类方法,将所有书籍按照经史子集重新归类,并制作了详细的索引目录。又将奏章按照军政农工吏刑等部门进行细分,每日更新,按月归档。
短短十天,整个御书房的面貌焕然一新。原本杂乱无章的书架变得井井有条,堆积如山的奏折也各归其位,一目了然。
皇帝和太子李宸最先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去岁冬月,户部关于江南漕运的折子,找出来给朕。”一日,皇帝随口吩咐道。
以往这句话说出去,至少要等一炷香的功夫,几位老翰林翻箱倒柜才能找到。
但这一次,他的话音刚落,一直安静地待在角落里的苏念便起身,径直走到一个书架前,从第三排第五个匣子里,准确无误地抽出了一本奏章,双手奉上。
整个过程不超过十个呼吸。
皇帝拿着那本奏章愣了半晌,抬头看了一眼那个默默退回角落继续整理书卷的纤细身影,眼神中第一次露出了真正的欣赏。
太子李宸更是惊奇不已。他发现这位苏才人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精巧机器,不仅将御书房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记忆力惊人。无论多冷门的典故,多繁杂的数据,她似乎都过目不忘。
这日,太子与几位内阁大臣,正就开海禁一事与皇帝争论不休。
太子主张开放海禁与海外通商,增加国库收入。而几位老臣则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坚决反对。
双方引经据典,吵得不可开交。
“父皇,前朝太祖年间亦曾短暂开海,不过三年国库税收便增三成。史书有载,此举利远大于弊!”太子据理力争。
一位老臣立刻反驳:“太子殿下此言差矣!《太祖实录》中同样记载,正是因为开了海禁才引得倭寇流窜,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最终不得不重申禁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