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从峰会会场出来,手机还在震动。金手指刚推送完一条数据简报,说“敢改”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量涨了三倍。他没看第二眼,直接把手机塞进兜里,转身进了电梯。
十分钟后,他已经坐在会议室里,面前站着一位穿蓝马甲的公益组织代表。那人手里捏着文件夹,说话很客气,但语气里带着点迟疑:“我们这次想做的是社区环保监测项目,预算不多,周期也短,大概就一个月。”
老夫子点头:“我知道。你们担心做不出效果。”
对方愣了一下,没想到他这么直白。“是有点担心。以前也有企业说要支持,最后变成拍几张照片就走人。”
“我不是来拍照的。”老夫子打开笔记本,调出金手指界面,“我是来交工具的。”
他点了下屏幕,一份方案自动投影到墙上。标题很简单:《轻量化社区环保技术赋能包》。
“这套系统能装太阳能传感器,自动采集空气和用电数据,上传到本地服务器。不需要联网,也不用专业团队维护。组装培训三天就能上手。”他说着,翻到下一页,“设备材料我出,第一批五十套。你们负责找社区,我派人教他们怎么用。”
公益组织代表凑近看了看图示,眉头慢慢松开。“这……跟别的企业赞助不太一样啊。”
“本来就不一样。”老夫子合上电脑,“我说过,真正的创新,是让更多人敢动手。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让人有工具可以动。”
对方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笑了:“那咱们签吧。”
合同当天下午就盖了章。老夫子没搞仪式,也没叫媒体,只让助理通知各部门:项目启动,自愿报名参与装配和培训。
结果行政部第二天早上发来消息:报名人数八个,其中五个还是实习生。
他看完消息,没回办公室,直接去了研发楼。走廊尽头的公告栏还贴着季度总结的通知,他在旁边空白处撕了张便签纸,拿笔写了几行字:
“明天早八点,城南旧厂区,装配第一批环保设备。
欢迎任何想‘动手改点什么’的人来。
——真正的创新,是让更多人敢动手。”
写完,他顺手把便签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又拍了张照,转发到内部群,一句话没多说。
第二天六点半,天刚亮,厂区铁门还没开,已经有十几个人站在外面了。几个年轻技术员背着工具包,还有人带了电焊枪。一个戴眼镜的实习生探头问保安:“真是老总亲自来?”
保安点头:“工装裤都换好了,就在里面等。”
老夫子确实在。他蹲在一排设备箱前,正拧电路板上的螺丝。听见脚步声抬头看了眼,没停手:“来了就别站着,手套在左边箱子里。”
没人再问话。一群人默默戴上手套,拆箱、分类、接线。太阳升起来的时候,第一台监测装置已经组装完成。
有个实习生一边焊一边嘀咕:“这玩意真能用?”
老夫子擦了擦手上的灰:“昨天陇西那边发来消息,镇电工用我们接口优化了供电逻辑,连续三十六小时没停电。”
“那跟这个有关系?”
“一样的道理。”他指着刚装好的主机,“这不是施舍,是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只要有人愿意试,就能改。”
实习生沉默了一会儿,把焊枪调低了温度,重新开始焊接。
中午前,第一批二十套设备全部组装完毕。公益组织的人开车来运货,看到现场一堆人满头汗还在调试,惊讶得说不出话。带队的女负责人拍了好几张照片,临走前拉住老夫子:“你说的技术赋能,原来是真的‘赋’。”
“不然呢?”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我又不能替他们活着。”
下午一点,运输车出发去第一个试点社区。老夫子本打算回公司,走到门口又折返,跟着车队一起去了城南旧厂区的临时培训点。
十二个社区派来的代表已经到了,有电工、物业管理员,还有两个退休老师。他们围在桌子前,看着刚送来的设备,一脸茫然。
老夫子走过去,拿起一台主机:“我讲一遍,你们练一遍。不会的随时问。”
他没用PPT,也没念说明书,就站在桌边,一边拆一边讲:“这个口接太阳能板,这个灯亮就是充电正常。数据存在这里,每天自动记录。要是坏了,换这块主板就行,十分钟搞定。”
有人举手:“要是不会修呢?”
“那就学。”他说,“没人天生会。但只要你想修,就有办法。”
两个小时后,一半人都能独立组装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电工拿着主板反复看,突然抬头:“这东西……能加个报警功能吗?晚上电压不稳能提醒?”
老夫子笑了:“你提的需求,下周就能上线。接口文档我待会发你邮箱。”
那人愣住:“真给?”
“当然。”他说,“改的权利,本来就是你的。”
培训快结束时,意外来了。物流那边打电话,说第二批材料的车半路抛锚,至少晚两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