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刚放下笔,会议记录本上还留着最后一行字。他的水杯早就凉透了,但没人再进来催他去开会。
手机震动了一下。
不是系统通知,是一条微信。行政部小张发来的截图,标题是《国内智能电网技术迎来重大突破》,下面挂着他们公司的名字。
他还没来得及点开,邮箱提示音就响了。
又一封。
“尊敬的老夫子先生:我台《创新中国》栏目组诚挚邀请您接受专访……”
他扫了一眼发件人,是国内一家知名财经频道。往下拉,类似的邮件塞满了收件箱,时间最近的一封是三分钟前发的。
他打开办公桌抽屉,拿出一个U盘插上电脑。这是金手指的物理接入端口,每次调用核心功能都得手动授权。
屏幕上跳出界面。
【媒体动态监测系统已启动】
【72小时内共收到专访请求137条,覆盖文字、电视、网络平台等各类媒体机构】
【正在按公信力、受众质量、报道历史倾向进行三维评级】
进度条飞快推进。
两分钟后,结果出来了。
A类媒体12家,B类43家,C类82家。金手指在C类名单旁边标了个红叉,写着:“存在标题党风险,建议屏蔽”。
老夫子点了点A类里的三家——一家国家级经济日报,一家行业深度周刊,还有一家有海外传播渠道的科技视频平台。
“就这三家。”他说。
公关总监李姐正好敲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叠资料。“我们也在筛,觉得可以多接几家地方台,覆盖面广。”
“我们现在不是要让人知道。”老夫子看着屏幕,“是要让对的人听见。”
李姐顿了一下,“你是想立标杆?”
“对。”他把U盘拔下来,“流量不等于影响力。有些媒体写完稿子,标题都能给你改成‘天才疯子还是骗子?’”
李姐笑了,“那倒是真的,上周还有个公众号说我们拿国家补贴养闲人呢。”
“所以不能乱接。”老夫子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这三场专访,必须传递三个信息。”
他在白板上写下:
第一,技术是真的。
第二,团队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第三,目标不是赚钱,是推动行业发展。
李姐一边记一边点头,“但光说这些太干了,媒体喜欢故事。”
“有。”老夫子坐回椅子,“让他们查查三个月前,我们测试新材料那天,凌晨三点还在改参数的日志记录。还有专利审批期间,技术组连续熬了四个通宵的事。”
“你是想讲人?”李姐眼睛亮了。
“技术是死的。”他说,“人才是活的。”
李姐立刻转身出去安排,临走前回头问:“要不要准备西装?摄像机会拍全身。”
“穿工装就行。”老夫子低头看自己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夹克,“我又不是演员。”
办公室安静下来。
他打开内部通讯系统,把技术组负责人叫了过来。
“把那天的数据室监控调一段出来。”他说,“挑小王趴在桌上睡着那段,再截几张大家围着服务器讨论的图。”
“这也能给媒体?”技术组负责人有点迟疑。
“为什么不能?”老夫子反问,“他们以为科学家都穿着白大褂喝咖啡?我们就是在桌子边啃包子把事做出来的。”
那人笑了,“那我把老赵上次来谈合作,被我们晾在会议室等了四十分钟那段也剪进去?”
“别。”老夫子摆手,“这次不提他。现在我们要抬高姿态,不说别人坏话。”
“明白了。”那人点头,“那我让小李整理原始日志备份,顺便把打印机吐出专利批文那张照片找出来。”
“可以。”老夫子说,“但别当重点。重点不是结果,是过程。”
人走了以后,他又打开金手指,输入新指令:“分析这三家媒体近期报道主题偏好。”
系统很快给出结论:
经济日报最近关注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链带动效应;
行业周刊偏爱技术细节背后的研发故事;
科技视频平台则倾向于展现企业家个人特质和决策瞬间。
老夫子盯着最后一条看了几秒,然后在笔记本上写了几个关键词:冷静、务实、坚持。
他想起大番薯昨天打电话时说的话。
“你们现在可牛了!连楼下卖煎饼的大妈都知道你姓啥!”
他还记得自己当时回了一句:“她要是知道我上周为了省五十块快递费自己扛设备上楼,就不会这么说了。”
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一下。
手机又响了。
李姐发来消息:三家媒体初步沟通完毕,时间已协调。
第一家明天上午十点到,经济日报的文字记者加摄影记者两名;
第二家后天下午,周刊派了主编亲自来;
第三家大后天录视频,需要布置一个简洁专业的访谈空间。
“定在多功能厅。”他在回复里写,“背景放我们系统的运行模拟图就行,别挂横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