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消息,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把测试数据传过来”几个字,刚点发送,邮箱提示音就响了。一封带附件的邮件跳了出来,标题是“逆变器测试异常数据包——紧急”。
他打开平板,导入文件。波形图一闪,输出电流在运行四小时后开始轻微抖动,六小时进入不稳定区间,电压忽高忽低,像心跳紊乱的病人。
技术部的小王在群里发消息:“我们调了三遍参数,换了两种控制策略,问题还在。张工说可能是架构设计有硬伤,建议重新评估方案。”
老夫子没回话,直接启动金手指的“技术瓶颈预判”模块。界面弹出三个选项:电路逻辑、结构布局、材料特性。他点了最后一个。
系统开始分析。三分钟后,报告生成。主因锁定:核心绝缘层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微幅形变,导致电流通路偏移。这不是设计问题,是材料撑不住。
他把报告转成PDF,附上一份替代材料清单,发到技术组群,备注写得简单:“换这个,试一下。”
群里安静了几秒。小王回复:“这材料成本高不少,采购周期也长,得走加急流程。”
“比推倒重来快。”老夫子回,“你们现在最缺的是时间。”
半小时后,会议室门被推开。张工提着公文包进来,坐下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想换材料?”
老夫子点头。
“我不反对创新,但不能拿项目冒险。”张工翻开笔记本,“我看了测试记录,波动出现在第七小时,正是设备满负荷运行阶段。这种时候,任何微小偏差都会放大。如果真是材料问题,为什么前期评估没发现?”
“因为常规检测不测七十二小时连续高温下的微观形变。”老夫子打开平板,调出模拟视频,“这是系统推演结果。原材在第五小时开始出现0.3微米的位移,到第十小时累计偏差达到临界值。新材料在同样条件下,形变小于0.05微米。”
画面播放完毕,会议室没人说话。
张工皱眉:“模拟数据不能当结论。万一实际装机还是不行呢?我们已经耽误不起。”
“那就小范围试。”老夫子说,“找两台样机,装新材料模块,跑满七十二小时。如果稳定,继续推进;如果不稳,再按你的方案改设计。只用两天。”
张工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终于点头:“可以。但要是失败,必须立刻回调。”
“没问题。”老夫子合上平板,“明天下午三点前出结果。”
散会后,老夫子直接去了技术中心。实验室里,两个工程师正拆开逆变器外壳,小心翼翼取出旧模块。
“新接口要重新打孔吗?”其中一个问。
“不用。”老夫子接过工具箱里的卡尺,量了下尺寸,“用标准固定座,加一层导热垫就行。接口兼容性没问题。”
“你咋知道?”另一人抬头。
“系统算过。”他说,“别浪费时间,今晚必须装好。”
两人不再多问,低头继续操作。老夫子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拧紧最后一颗螺丝。
晚上九点十七分,第一轮测试启动。屏幕上,绿色曲线平稳延伸,电压值稳定在220V上下浮动不超过1.5伏。
“看起来没问题。”小王松了口气。
“才两个小时。”老夫子盯着时间戳,“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十一点半,第三组数据上传。曲线依旧平直,没有漂移迹象。
凌晨一点,值班工程师打了哈欠,揉了揉眼睛。“我去泡杯咖啡。”
老夫子接过监控台,“你去休息,我盯着。”
凌晨三点二十六分,张工发来消息:“进展如何?”
老夫子拍了段实时波形视频发过去,只回了一句:“还在跑。”
早上六点四十分,太阳刚升起来,实验室门又被推开。张工穿着外套走进来,头发有些乱,显然没睡好。
“怎么样了?”他问。
“七十二小时测试完成。”老夫子调出最终报告,“峰值负载持续运行,输出偏差始终低于行业标准限值。温度最高达到83度,材料无肉眼可见变化。”
张工接过平板,仔细看了一遍数据,又看了看正在待机状态的机器,沉默了几秒。
“看来……是我错了。”他说,“这材料确实更合适。”
“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老夫子说,“咱们目标一样,让东西能用、好用、耐用。”
张工点点头:“那接下来,全面切换?”
“先小批量生产二十台。”老夫子打开内部审批系统,“我走绿色通道,今天就把采购单发出去。”
“财务那边会卡。”张工提醒,“这笔预算没列进季度计划。”
“那就写技术紧急预案。”老夫子输入审批理由,“注明‘避免研发停滞’和‘保障交付节点’。批不下来,我去找大番薯签字。”
张工看了他一眼:“你还真敢捅上去。”
“不是捅,是解决问题。”老夫子点击提交,“等他们开会讨论,黄花菜都凉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