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走出会场时,阳光正好打在走廊的玻璃墙上。他抬手挡了一下,顺手把手机从裤兜里掏出来看了眼。那条短信还躺在收件箱里,没再更新。他合上手机,快步走向电梯。
刚进办公室,前台就追上来递了一叠纸:“陈小姐那边来了不少采访邀约,您看怎么安排?”
老夫子接过名单扫了一眼,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十几家媒体的名字。有财经周刊、产业频道、还有几个流量很大的短视频账号。他点点头,让前台先回去,自己坐到工位上打开电脑。
“老夫子”系统启动后,他把所有媒体名称批量导入舆情数据库。屏幕很快跳出分类结果:五家权威财经类,三家行业垂直类,剩下的是大众平台和自媒体。每家后面还跟着一行小字,是系统根据过往报道风格做的标签。
比如某周刊写着“重数据,喜深挖”,某主播账号则是“爱抓情绪点,倾向制造对立”。
他一条条看完,顺手给陈小姐发了条消息:“下午三点,会议室,聊聊采访的事。”
陈小姐回得很快:“好,我推掉了一个茶歇访谈。”
两点五十八分,她准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老夫子正在打印一份简报,抬头看了眼说:“坐。”
他把打印好的纸递过去。上面是按媒体类型划分的应对建议。权威类要突出逻辑链条,少用形容词;大众类可以讲点故事,但别太技术化;至于那些喜欢炒话题的账号,能不接就不接。
“重点是这几个。”他指着名单上的三个名字,“他们之前写过几篇偏颇的产业分析,容易断章取义。”
陈小姐翻着材料,忽然笑了下:“你连哪家记者喜欢在结尾加感叹号都标出来了?”
“系统统计的。”老夫子面不改色,“连续三年,八十七篇文章,用了六十九个感叹号。平均每个采访结束都要来一句‘这难道不是警示吗!’”
陈小姐没忍住笑出声:“那我是不是该准备点震惊体回答?‘我们真的没想到!!’”
“别。”老夫子摇头,“你越正经,他们越难扭曲。记住一点,不管问什么,往‘可验证的事实’上拉。数据、案例、流程,这三个最安全。”
她点头记下,又问:“如果问起论坛上那个人呢?他后来有没有再出现?”
老夫子顿了下:“没看到。但他留下的问题有价值——不是所有人都能复制模式,这是事实。我们不用否认,只需要说明‘复制’不等于‘照搬’。”
“就像做菜。”陈小姐接道,“有人照菜谱一克不差,反而不好吃。但懂的人知道火候怎么调,食材怎么换。”
“对。”老夫子敲了下桌子,“你就这么说。”
三点四十分,第一场采访开始。来的是一家财经杂志的女记者,四十岁左右,穿着干练,设备架得很专业。镜头一开,问题也直接。
“您在论坛提到‘路径可复制’,但有地方政府反映落地困难,是否说明您的模式其实依赖特殊资源?”
老夫子虽然不在现场,但通过后台接入了直播信号。他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向陈小姐的平板发送了三个词:土壤、适配、框架。
陈小姐看了一眼,对着镜头说:“任何创新落地都需要适配本地条件,就像种树要先看土壤。我们提供的不是整棵树,而是种子和种植手册。”
记者微微一怔,显然没料到这个比喻。
“江苏溧阳的那个村级工业园,没有拿补贴,靠电费差价回本,十个月盈利。他们用的就是我们开源的技术框架,但做了本地化调整。这不是照搬,是演化。”
她说完,主动调出一张分布图:“目前采用类似协作模式的联合体已有四十七家,分布在七省。存活率高于传统园区十二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可以查到。”
记者在本子上快速记录,语气缓和了些:“所以您认为,关键不是资源多寡,而是方法能否灵活应用?”
“正是。”陈小姐点头,“我们不卖方案,只开放工具。能不能用好,取决于当地团队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采访结束,记者临走前说了句:“您刚才的回答,比我预想的清晰多了。”
等她走后,陈小姐立刻给老夫子发了条语音:“你还在线吧?刚才是不是你给我传了关键词?”
“嗯。”老夫子回了个字。
“下次多传几个,我差点卡住。”
“你发挥得很好。”他打字回复,“比预演还稳。”
接下来两天,陆续又有几家媒体前来采访。老夫子全程监控内容走向。每当发现提问偏向敏感方向,他就悄悄推送提示。陈小姐反应很快,总能自然地把话题引回实证层面。
到了第五场,是个网络视频主播,风格比较活泼。开场就问:“听说你在论坛怼了个专家,是不是觉得同行都在拖后腿?”
这话一出,摄像师都抬头看了眼。
老夫子立刻在后台标记“高风险”,同时发送新提示:拒绝站队,强调共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