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拿着平板走来,屏幕亮着行程表。
“广城场地已经确认,后天上午九点开始。”他抬头,“技术组刚做完最后一次设备测试,说没问题。”
老夫子站在后台走廊,手指在手机边缘轻轻敲了两下。上一站的视频剪辑正在推送,热搜还在往上冲。他没看数据,只问了一句:“明天记者名单定了吗?”
“定了,比上次多了一倍,很多是科技口的。”
“那待会儿彩排完,把技术主管叫来。”
“您怀疑有人要发难?”
“不是怀疑。”他说,“是知道总会有人来。”
彩排开始前半小时,会议中心已经坐了不少人。
第一排坐着几位穿衬衫的男人,手里拿着笔记本,边记边低声交谈。后排有扛摄像机的媒体人员在调试镜头,闪光灯偶尔亮起一下。
老夫子从侧门进来时,技术主管正站在大屏幕前检查PPT翻页。
“你刚才说系统测完了?”老夫子问。
“三次,都正常。”主管点头,“网络专线也通了,直播信号稳定。”
“好。”老夫子打开金手指界面,快速扫了一遍后台日志,“不过等会儿问答环节,可能会有人提算法的事。”
主管一愣,“谁?”
“不知道名字,穿深灰夹克,戴眼镜,坐在左边第三列。”
“您认识他?”
“不认识。”老夫子收起手机,“但我看过他三个月内发表的四篇分析文章,问题都很准,但角度偏。”
主管皱眉,“什么意思?”
“意思是——”老夫子看了他一眼,“他不是来找茬的,是来挑事的。”
彩排按流程走了一遍。主讲部分顺利,到了问答模拟环节,老夫子让助理临时加了一个问题。
“假设有人现场质疑我们产品的并发处理能力,说实际性能只有宣传的一半,你怎么回?”
主管愣住,“这……得先问来源,再拿测试报告对。”
“不够。”老夫子摇头,“你要让他明白,他错在哪,而不是你在解释。”
主管没说话。
“别怕硬碰硬。”老夫子拍了下他肩膀,“你做的东西,你自己最清楚。”
正式活动开始前十分钟,灯光调暗,主持人走上台。
观众陆续安静下来。
老夫子站在幕布后,看见那个穿深灰夹克的男人举手向旁边记者递了张纸条。
他笑了。
八点整,开场致辞结束,老夫子登台。
掌声响起,他抬手示意大家坐下。
“今天来的有不少老朋友,也有不少新面孔。”他开口,“我知道有些人是来看热闹的,有些人是来找问题的。都没关系,我们就是来回答问题的。”
台下有人笑。
PPT切换到技术路线图,他讲了十分钟研发历程,提到第三代芯片架构升级时,那个男人突然站起来。
“我是《智科观察》的周维。”他声音不高,但足够全场听见,“我想问一个问题——贵司主打产品的算法模型,在大规模并发场景下的响应延迟实测数据为387毫秒,而你们宣传的是206毫秒。这个差距是怎么解释的?”
全场安静。
前排几个投资人停下记录,抬头看向台上。
老夫子没动,也没慌。
他反而往前走了半步,靠近话筒。
“您这个问题很好。”他说,“请问这个387毫秒的数据,是基于哪个版本的系统?”
周维顿了一下,“V1.2。”
“那是去年三月发布的测试版。”老夫子点头,“谢谢你还记得这么清楚。”
台下又有人笑。
“我们现在量产的是V2.4。”他继续说,“如果你用同一套测试环境跑新版本,结果是203毫秒,比宣传还低3毫秒。”
周维眉头皱紧,“但你们官网白皮书里写的对比基准是V1.2。”
“没错。”老夫子点头,“因为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进步有多大。如果你拿旧标准去套新产品,那自行车也能比高铁慢。”
这次连后排都笑了。
周维脸色不变,“可业内普遍认为,你们的核心算法并未突破底层逻辑,只是靠堆算力撑起来的。”
老夫子终于笑了。
他转身对工作人员说:“把最新一轮第三方压力测试报告调出来。”
大屏幕一闪,跳出加密界面。几秒后,一份带水印的PDF展开,标题是《启明AI推理引擎极限负载测试结论》。
“这是上个月中立实验室出具的报告。”老夫子指着图表,“在10万级并发请求下,平均响应时间208毫秒,峰值吞吐量达到每秒47万次。这些数据,你可以去查备案编号。”
他看向周维,“你说的‘堆算力’,是指我们优化了调度策略,还是指我们把能耗压到了行业平均值的64%?”
周维没接话。
“或者你是想说,我们申请的七项动态权重分配专利,都是假的?”老夫子继续问。
他翻到下一页,屏幕上出现专利号列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证截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