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还站在台上,手里的麦克风没放下,脸上那点轻松的笑意还没完全收住。他刚说完最后一句话,台下掌声还没彻底停,空气里还飘着那种被说中了心事似的共鸣感。
就在这时候,角落里站起来一个人。
这人个子不高,穿得挺正式,领带打得一丝不苟,可一站起来就让人觉得不对劲。他没举手,也没等主持人点头,直接开口,声音又亮又硬:“李老师刚才讲得确实精彩,但我有个问题——你们这套模式,是不是根本经不起推敲?”
全场安静了一瞬。
主持人立刻转头看向那人,语气客气但带着提醒:“这位先生,请先举手登记一下提问信息。”
“我是业内观察者。”那人站着不动,目光直盯台上,“我只想知道,一个靠‘讲故事’撑场面的企业,凭什么代表行业未来?”
老夫子眨了眨眼,把麦克风往嘴边凑了半寸。
他知道,这不是提问。
这是冲着他来的。
金手指瞬间启动,后台调出对方公开履历、社交发言记录、关联企业背景。三秒内,信息归类完成——某竞争公司市场部副总监,近两个月在多个论坛发文质疑新型协作体系,措辞激烈,明显有立场倾向。
老夫子轻轻咳了一声,像在清嗓子,其实是在等数据跑完。
然后他笑了:“您说我们靠讲故事?那我今天就再讲一个。”
台下有人绷着脸,也有人忍不住笑出声。
“上个月,我们系统升级,有个接口出错,导致三十条任务延迟两小时。当天晚上,技术组全员加班排查,改完后写了五千字复盘报告,群发全公司。第二天早上六点,我收到邮件提醒——不是来自领导,是来自一个实习生,他说:‘报告第三页的数据图表颜色对比度不够,色弱用户可能看不清,建议调整。’”
他顿了顿:“我们就改了。现在所有内部文档,默认用高对比配色。”
台下静了几秒,接着响起零星掌声。
老夫子看着那个提问的人:“你说我们包装精美,可真正的包装,是从不出现在报告里的。是你明知道有问题,却不说;是你看到别人认真做事,反而觉得可笑。”
那人脸色变了变,但没坐下。
“我还想问!”他声音提高,“你们公布的效率提升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有没有可能只是选取有利样本,刻意美化结果?”
这话一出,气氛又紧了。
主持人赶紧插话:“这个问题之前已有回应,我们可以……”
“让他问。”老夫子抬手拦住主持人,目光仍盯着对方,“你既然关心数据真实性,那我问你——你们公司去年客户投诉率上升百分之十八,是不是也只挑了三个月的好数据对外宣传?”
全场一静。
那人张了张嘴,没接上。
老夫子继续说:“你手里的资料,用的是我们三个月前的测试版日志,没错。但我们早就更新了权限机制,所有改动都有留痕。如果你真想查,会后可以申请试用账号,全程透明查看。但现在站在这里,光挑毛病不看改进,算什么专业质疑?”
他语气平稳,甚至带着点笑:“还是说,你真正担心的,不是我们造假,而是我们太真了?真到让某些靠糊弄过日子的团队坐不住了?”
笑声从后排传来,越来越大。
主持人趁机接过话头:“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也感谢李老师的回应……”
“我没说完!”那人突然吼了一句,脖子都红了,“这种靠煽情维系的虚假团结,迟早崩盘!你们根本不懂什么叫管理!”
全场哗然。
老夫子反倒不急了。他双手撑在讲台上,身体微微前倾:“你说我不懂管理?那你告诉我,你们团队上周五下午三点到五点,一共处理了多少条跨部门请求?每条平均响应时间是多少?有没有自动归档?责任人是谁?”
那人愣住。
“我不知道。”老夫子替他说,“因为你根本查不到。你们的流程还在靠邮件转发,靠口头确认,靠领导拍板。而我们不一样——每一个动作都留下痕迹,每一句反馈都有记录。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否认,这是进步。”
他直起身,环视全场:“我知道有些人不舒服。因为我们不再把‘我不知道’当借口,不再把‘我以为’当理由。我们把责任摆到明面上,谁做的,谁负责。这对那些习惯躲在后面的人来说,确实难熬。”
台下有人鼓掌,接着第二个人拍手,第三个人站起来。
那个竞争对手站在原地,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想再说什么,可周围的目光已经变了。不再是好奇或怀疑,而是带着审视和轻蔑。
主持人终于松了口气,正要宣布问答环节结束。
没想到那人还不走。
他转身面向观众席,大声说:“大家别被他骗了!这些人就是靠炒作博关注,根本没有实际成果!他们连年度审计都没通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