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宣布:“接下来有请李老师,分享《从无人响应到全员联动》的主题演讲。”
掌声响起。
老夫子迈出一步,脚尖刚触到舞台地板,眼角余光扫见控制台方向。刚才那个蹲着接线的技术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穿灰色工装的女人,正低头操作笔记本电脑。
她的鼠标一直在跳动,不是正常调试画面的滑动,而是快速在几个隐藏窗口之间来回切换。
老夫子停下脚步。
他把手伸进口袋,U盘还在。但他没有立刻拿出来。
他盯着那女人的手指动作,心里已经开始调用金手指。数据流瞬间涌入脑海,屏幕上那些看似普通的操作路径被拆解成代码层级。一段伪装成音频驱动的程序正在后台加载,倒计时显示还剩四十七秒就会激活。
一旦启动,主屏幕会先黑屏三秒,接着跳出一段伪造的错误提示:“文件损坏,无法播放。”然后自动跳转到备用视频——一段三十秒的空白画面,配上刺耳的杂音。
这不是意外,是专门设计的干扰流程。
老夫子不动声色地退后半步,靠在幕布边缘。他从西装内袋掏出随身携带的微型终端,外形像一支金属笔。他按下侧面按钮,将U盘插入接口。
屏幕亮起,金手指开始反向追踪。三秒后,结果显示:该设备通过伪造工牌接入内网,权限等级为“临时维护B级”,登录账号名为“tech_g3”。
系统比对完成,匹配到一条记录:三个月前,某同行公司在发布会现场遭遇PPT被替换事件,幕后操作者使用的就是这个账号名和相同入侵路径。
目标确认。
老夫子收起终端,目光扫过控制台附近。他看见之前试音时对接的那位老技术员正站在一旁检查音响线路。
他走过去,声音压得很低:“三号接口有异常流量,建议手动断开。”
那人抬头看了他一眼,没多问,直接蹲下去拔了插头。
灰衣女人猛地抬头,看向这边。
老夫子已经转身朝舞台中央走去。
主屏幕的画面微微闪了一下,随即恢复正常。后台的恶意程序因失去外联终端,自动中止运行。
她站起身,合上电脑,一句话没说,拎着包从侧门离开了。
没人注意到她。
老夫子走到舞台中央,灯光打在他身上。他接过麦克风,没有马上说话,而是等全场安静下来。
他笑了笑。
“刚才我在台下数了数,发现今天到场的大佬比我们公司过去三年的客户还多——所以我特意把PPT字体调大了十号,确保每位前辈都能看得清楚。”
台下有人笑出声。
前排一个戴金丝眼镜的老者也微微点头。
气氛一下子松了。
老夫子顿了顿,继续说:“不过真正让我紧张的,不是面对这么多高手,而是怕自己讲的东西,像昨天被水泡过的讲稿一样,内容模糊、逻辑不清。”
笑声停了下来。
所有人都看着他。
他抬起手,助手立刻将投影切换到一张照片。那是一页纸,边缘发黄,有一道明显的折痕,像是被水浸过后晾干的。
“这是我的原始讲稿,”他说,“昨天下午被打翻的水杯弄湿了,字迹都花了。我本来想重打一份新的,可后来想了想,这张纸虽然旧了点,但它提醒我一件事——真实的故事,从来不需要完美包装。”
台下有人轻轻鼓掌。
老夫子把话题拉回来:“很多人问我,你们那个‘基层联动’模式是怎么做起来的?是不是有什么秘诀?我说没有。一开始我们连共享表格都不敢发,怕被人骂多事。”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轻松:“直到有一天,我们部门的小王,外号叫大番薯,熬夜改了十七版模板,第二天顶着两个黑眼圈跑来问我:‘领导,这回能发了吗?’我说行。他就真的一张张截图,私聊每个相关同事,说‘麻烦您看一下,别填错’。”
台下又笑了。
“结果呢?第一周只有三个人回复。第二周六个。第三周,技术组的人主动来找我们要接口文档。他们说,你们这个流程看着土,但省时间。”
他说完这句话,全场安静了一瞬。
然后掌声响了起来。
不是礼貌性的零星拍手,而是整齐的、持续的掌声。
老夫子站在台上,没有急着翻下一页PPT。他知道,开场成功了。
但他也知道,真正的考验还没开始。
他看了一眼控制台方向。那个灰衣女人已经不在了,原来的工作人员重新接管设备。三号接口被贴上了封条,旁边放着一张手写标签:“已隔离,待查。”
他收回视线,打开讲稿。
第一页写着:“去年我们连共享表格都不敢发……”
他念出这句话,声音平稳。
台下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开始记笔记。
他继续往下讲:“变化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是我们大番薯每天追着人确认,是林姐每次转发都加一句‘请务必今日处理’,是技术组第一次主动提需求时,邮件标题写了‘参考你们的流程优化建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